第19章 四批:失败的南迁 (第1/3页)
【尽管我们后人把崇祯皇帝以身殉国的那一天当作明朝覆灭的日子,但实际上呢,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觉得明朝就这样彻底消亡了。
不论是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连发动叛乱的李自成自己都不认为明朝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更别提后来幸运地占据了明朝天下的关外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了,他也仅仅只是觉得明朝不过就是失去了一位皇帝罢了。
要知道,明朝历史上可不仅仅只有像明武宗朱厚照那样因为落水而驾崩于江南地区的皇帝,还有曾经被瓦剌所俘的明英宗呢!这么说来,北京城沦陷,崇祯帝自缢身亡,倒还真算不上是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刻……】
“朕要死在这江南之地不成?”明武宗朱厚照用力地跺了跺脚,脚下正是南昌的土地。他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梁骨上升起,额头上瞬间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心中暗自思忖道:“难道这便是朕的宿命?”
【南京城,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见证了大明朝洪武之治的崛起和辉煌。
尽管自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已有两百余年之久,但南京的首都地位从未被废弃。这里不仅屹立着太祖朱元璋宏伟壮丽的明孝陵,更保留着与北方京城北京一模一样的中央机构。
毫不夸张地说,一旦北京沦陷,无力肩负起统领全国的艰巨使命,南京必将挺身而出,迅速恢复其作为明朝核心中枢的地位。
遥想当年,崇祯皇帝壮烈殉国之前,明朝在广袤的南方地区仍坐拥百万雄师,更不要说南方还是大明朝的主要粮食与税收供应地,失去北方末必不是福,毕竟明末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北方。
倘若当时崇祯帝能当机立断,果断南迁,也许明朝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崇祯帝绝非墨守成规、冥顽不灵之人。在面临明朝内部重重忧患以及外部强敌环伺的艰难困境之时,他也曾深思熟虑,认真权衡过南迁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
翰林学士李明睿言辞恳切地向崇祯帝进言:“如今北方局势已然危如累卵,大厦将倾之际,您应当果断决策,移驾南下金陵之地。如此一来,既可保我大明江山社稷无虞,又能让您在此休养生息,整军经武,以待来日重振雄风!”
崇祯帝心中虽对那半壁河山仍存眷恋之情,但理智告诉他,此时此刻,唯有南迁一途方为保命之策。然而,身为一国之君,要他轻易舍弃祖宗基业,实非易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令他备受煎熬。
终于,根本不懂帝王之道的崇祯帝居然将这一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议题拿到朝堂之上,交由诸位大臣共同商讨。他满心期待着众臣能体察圣意,主动奏请南迁,届时自己便可顺理成章地应允,从而避免因弃守国土而背上千秋万代的骂名。
只可惜,幼稚的崇祯帝没有料到,自己身旁竟环绕着一群阴险狡诈、老谋深算的臣子。这些人个个心怀鬼胎,明里暗里揣摩着皇帝的心思。他们深知崇祯帝欲借南迁之名,推卸亡国之责,故而无人敢挺身而出,公然表示赞同南迁之举。
一时间,朝堂之上陷入一片死寂,众人皆缄默不语,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崇祯帝眼睁睁地看着这群平日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臣子此刻变得噤若寒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名之火。但他亦明白,此时若强逼群臣表态,恐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混乱。无奈之下,只得暂且按下心头怒火,另寻良策以解当前困局。】
“别说是处于崇祯朝代的那些大臣们不敢轻易地表态了,即便是把他们全部换成洪武年间的大臣们,估计也照样没有人胆敢站出来发声啊!”
在那广阔无垠的天幕之下,来自各个不同时空的大臣们尽管嘴巴紧闭,不敢吐露半个字,但内心深处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