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留发不留头 (第2/3页)
这种装束,但入关之时,由于多尔兖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进来的,当时他们并没有信心能够真正留在北京,所以并没有这种强制命令,包括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数万关宁军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头发与服装。
虽然早在前一年,就曾经有前明官员为了向满清征服者表示忠心,主动带着自己家人剃发易服,以示效忠,并且上书请求改变发冠制度。然而,这一行为当时并没有被刚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接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清朝逐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自认为已经消灭了明朝势力的豫亲王多铎开始在南方全面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以加强对汉族地区的控制和同化。
而六月初五,摄政王多尔衮颁发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尽令剃发。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要求官民俱依满式,不许异同。宣称: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第二轮的剃发令与孙之獬有着直接的关系。孙之獬乃是天启年间的进士,他在清军入关之后,竟然举家投降了清朝,企图在这个新的政权中谋取高位。他甚至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说要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
在明末时期,有大量的官员投降了清朝,但他们对外常常宣称是借助清军来攻打李自成,以恢复明朝的江山,从而掩盖自己的投降行为。这些贰臣们多少还心存愧疚,进入清廷后少有那些助纣为虐的人。
然而,孙之獬却是出于个人的私欲,妄图消灭汉族人三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和发型,他的卑鄙无耻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是以引导清军入关而闻名于世的吴三桂,也没有带领数万关宁军剃发易服,反而曾经当面劝说多尔衮废除剃发令。
孙之獬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让汉人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尽管明朝的文武官员们长期沉浸于官场之中,政治的阴险狡诈已将他们的志向消磨得近乎麻木,但汉人的血气和骨气依然深厚。与那些在官场中变得软弱无力的人不同,普通百姓坚决不肯放弃祖宗的尊严,拒绝接受这种精神上的“阉割”。从南方到北方,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争运动。
其中,在孙之獬的故乡山东,谢迁领导着山东的军民发起了一场反对满清剃发令的大起义。顺治四年六月,谢迁成功攻占淄川。破城之际,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淄川民众一并抓获并献给义军。老百姓们压抑已久的屈辱和愤怒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他们将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在了孙之獬这个罪魁祸首身上。
根据《淄川县志》中的记载,孙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之久,他的头皮上被戮满了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粘附其上,称之为\"种发\"。这种残忍的惩罚方式不仅让孙之獬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更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和谴责。
孙之獬被擒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汉人无不为之拍手称快。这个曾经背叛国家、谄媚异族的汉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也令天下汉人为之大喜,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得知此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开始载歌载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然而,讽刺的是,尽管孙之獬为清朝效力,但当他死后,朝廷却没有给予他任何的旌表和抚恤。因为此时的清廷已经逐渐接受了汉人儒家的思想观念,对于那些反复无常、背叛旧主的人深恶痛绝。所以,即使孙之獬曾为清朝而死,他仍然遭到了满清朝廷的唾弃和遗弃。】
*****
“完了,完了!这以后科举之路算是彻底断了啊……”山东某地,孙之獬满脸绝望地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自语着。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命运如此捉弄人?明明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