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5页)

志班,让他们帮助女同志不掉队,思秋和杨静同时分在耕耘的一班,队长走在最前头,指导员压阵走在最后。

在夕阳下,白色的原野上蜿蜒着一条绿色的长龙。文工队夹在大部队的中间,走起路来最不整齐,却总是最活跃的,当时最时兴唱苏联歌曲: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鸭绿江边,远望对岸灰蒙蒙一片就是朝鲜。这条闻名遐迩的鸭绿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波澜壮阔奔腾咆哮,在夕阳的余辉下,绿绿的江水舒缓地流淌,它并不宽,也不很深,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里的江面并没有结冰。大家站在国境线上,面前也没有报纸上常看到的丹东那座通火车的大桥,周围没有一个老百姓,没有喧闹,也没有战火。

大家开始小声地嘀咕:

“怎么没有桥,也没有船?”

“这怎么过江?难道要游水过去。”

谢队长说:“别傻帽儿了,便桥在水下面呢。你们看前面部队已经开始过桥了。”

确实部队就行走在水上,小杨风趣地唱了一句:“走起来好像水上漂。”

为战争、为防空需要,鸭绿江上架了几座便桥,浅浅地埋在水里,解决两岸频繁的来往,敌机在天空发现不了这些水下交通线。中国人穷,就是点子多。

文工队重新整理好队伍,指导员在队前激动地说:“同志们,让我们向祖国告别。注意了,立正,敬礼!”所有的人把手举到帽檐上。然后大声地喊:“再见了,祖国!”这时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流,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跨出这一步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祖国。

跨上鸭绿江上的便桥,大家都忍不住回过头,再看一眼祖国吧。这是一个静悄悄的黄昏,让人有一点点伤感,有一点点酸楚,那是对和平、对生活、对亲人、对祖国乡土的留恋吧。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队伍在涉着冰凉彻骨的水,有谁唱起了《志愿军战歌》,于是所有的人都昂起了头,汇入这激扬的歌声。

踏上朝鲜的土地,白茫茫原野一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过了鸭绿江,这里就是朝鲜国土,这里就是战场,天上随时有美国的飞机轰炸扫射,为了减少牺牲,马上要求进入战斗状态,队伍单行拉开距离,大家把事先准备好的白单子披在身上伪装。

第一天行军,杨静因为来了例假,一班的男同志卸掉她身上所有的东西,耕耘抢了杨静的背包。女同志就是苦,来例假人就很累,还得行军。

夜幕降临之后,队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马上靠近。耕耘有意走在思秋的身后,他悄悄说:“把米袋给我。”

“不,我自己能行。”看见耕耘身上已经压着两个背包,思秋心疼他。

“一定要迈大步子,步步跟上。如果落下几步紧跑几步,一下子就累了。”

“我也是个老兵了,行军是家常便饭了。”但思秋还是感到温暖。

“这里夜行军和在国内不一样,中间没有开饭的大休息,一定要悠着点,不着急,迈大步。”

耕耘知道,这样负重行军,小伙子都很累,何况这些嫩弱的女孩子,思秋受伤的腿好了还不久,她能受得了吗?可她是个好强的女孩,不会轻易叫苦,也不愿让人帮助。当队伍暂时的停住,耕耘就把思秋的背包从下面托起来,让她的肩膀稍稍地放松一下,这大概她不会拒绝吧。思秋心里甜甜地,别看耕耘大大咧咧的,他还是个很体贴人的男子汉。有人说,一个粗心男人心里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