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部分 (第1/5页)

喜欢张雨生的人都很清楚,张雨生的每张创作专集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收录了这首《河》的《口是心非》专辑,整体概念在于从各个角度对爱情进行摹写,十首歌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

性爱,作为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不能缺。缺了性爱,爱情的图案便不会完整,他整张专集的概念就会传达不全。而他借由《河》,刚好使整体的概念表达完全了,可谓别具匠心。

有别于一般性描绘男女之爱的作品,这首《河》明显更有内涵。

《河》可以说是张雨生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赋”,“比”,“兴”手法,成功的运用于音乐的表达,将观音山与淡水河的情状与男女间的性爱缠绵结合为一。

所谓的“赋”“比”“兴”,起于《诗经》的“六义”。具体讲,“赋”就是铺陈,随物赋形,直歌其事。后世多用于“赋”这种文体,比如汉赋。而在这首歌中,有白描河的部分,这就属于赋。

“比”——即比拟,托物言情,有显有隐。代表如《楚辞》。这首歌借观音山与淡水河之间的缠绵来比喻,拟人化男女间性爱的水乳交融,这是“比”。

而“兴”——即联想,因物起兴,由此及彼。代表如《古诗十九首》。张雨生家住在淡水河的入海口,由所见到的观音山与淡水河联想到爱情,即为这首歌中的兴。正尤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至“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

中国文学中“赋”“比”“兴”结合的好的如唐人崔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与“人面”的交相变化,产生千年不灭的艺术美感。而张雨生的《河》则以淡水河,观音山与男女性爱之间的“似幻似真,亦实亦虚”营造美感,也足为一时之绝唱。

当然,这只是从歌词上看创作。如果往更深处挖掘这首歌的原本,就更能体会张雨生在这首歌中汇聚的良苦用心了。

比如配器。在原作中,张雨生与黄中岳的两把电吉他,一左一右呼应式的对飚,用K哥的话说是“象征了一种世代的交替”。张雨生有意地使用着一种老式的摇滚句型,显然这是有特殊用意的。

事实上,他们的快意刷弦,那种恣肆的发挥,使得这首歌给人以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感觉。爱情有如“河”的润化万物一样,有缔造新生的能力,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涅磐。那么,这里也用到了“比”的手法。

同样,在人声上,开始伴随弦乐的轻吟浅唱到电吉他响起时的飚高音,直到那句被惊为天人的“这里有爱”,这象征了爱情由开始时相思的涓涓细流到热恋中泛滥决堤时的狂澜奔涌,这也是“比”的手法。

所以,这首歌是从很多方面入手,用“赋”“比”“兴”将张雨生对于爱情,生命的觉悟熔于一炉。

其实,借河言情的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听这首《河》,让人仿佛回到了曹子建的洛水之畔,感受那份迷离怅恍。又若来到徐志摩的康河之边,品味那种恋恋不舍。

然而,与以上不同的是,《河》带给人的还有一种澎湃的生命力的震撼,一种勃勃生机的力量。

此刻,林在山投入到歌境中,回味着和李孝妮美好的鱼水之爱,唱的越发动情了,一直到最后的假高音上飙,直给三人听到了头脑过电、身体发酥的快感!——

……

魔咒缓缓退尽你笑的厉害~

天曾缺掉的角无非此等神采~

我将残翼放下从河中走来~

你正颔首告知这里~有爱~~~

有~爱~~~~~~~!

……

“铃铃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