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4/4页)
强就发现草场来了大批骆驼,而且和以前只有几只骆驼不同,这次一下子来了三十多只,多出了几倍。大家猜想,可能是骆驼发现了这个草场,经常一段时间的观察,终于确认这里比较安全,决定全体搬迁至此,所以才会天没黑就来到草场。
知道了经过,李大山又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收降它们,结果大家都是大摇其头。确实,一般人对野骆驼太不了解了。野骆驼属于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
野骆驼一般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向来有“沙漠之舟”的称号。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野骆驼在北庭省等西北地区偶尔可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因为人类垦牧和自然条件恶化,野骆驼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这群野骆驼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生存空间才来八鲤农场的。
尽管野骆驼很家骆驼溯源很近,但是野骆驼一直都是单一的品种,并不存在驯化的骆驼再次野化的情况,所以大家对家骆驼的知识,对于野骆驼并不适用。看到大家对于野骆驼没有好办法,李大山决定死马当做活马医,晚上单独去会会这些温顺的大家伙。
吃完饭,大家就都散了,李大山把两个小家伙送回家,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坐到晚上十点多钟。见大家都收拾睡下、农场里面安静下来,李大山一个人悄悄的往草场摸去。这时那群野骆驼已经跑到了八鲤湖的山坡边,一个个蹲在避风处,开始休息了。李大山也终于明白,不是自己的草场吸引了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而是八鲤湖的水留住了它们。
想到这点,李大山心里有了主意。他仔细打量骆驼群,发现其中最高最大的那个公骆驼就是这群野骆驼的头儿,此时他正在东张西望,观察敌情。李大山算准距离,加快速度,一下子就冲到了头驼的面前,翻身骑上了骆驼。头驼见有人入侵,立即发出警报,其他骆驼也都站起身来,左躲右闪,叫个不停,好似这样就能营救自己的头儿。李大山见时机正好,立即将手按在头驼的身体上,静下身心,体内一丝灵气随即进入头驼的体内。一会儿,头驼就感受到了李大山的善意,不再焦躁不安,随即它发出几下叫声,其他的野骆驼也都安静了下来。
见灵气有效果,李大山按照老办法,再次给头驼输入了一丝灵气。这下子,头驼再也不闹腾了,反而对李大山亲热起来,伸出舌头一个劲儿的舔舐他的脑袋和脖子,搞得李大山尴尬不已。李大山又给头驼顺了顺毛,和它拉了拉关系,双方就算正式成为朋友了。李大山开始对它进行教育。李大山手舞足蹈的“告诉”它,这里可以让它们生活,但是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不能不打招呼就跑掉。这家伙好像听懂了李大山的话,对着其他野骆驼鸣叫不已,那些野骆驼也予以回应,好像是商量什么事情一样。
过了一会,其他野骆驼也都围拢过来,对着李大山一通猛舔,好像不这样不能表达它们的感情一般。李大山为了今后的发展,也只好默默忍受。就这样,三十多只野骆驼算是同意落户八鲤农场了。不过李大山还得为它们划定一块领地,免得以后它们到处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