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5页)
王(《第二陈情表》)。 他向国王陈述了自己对剧本进行修改后上演,仍然遭到禁止的情况 :“我把戏名改成《伪君子》, 把人物改成交际家装饰,然而并不见成效;我让他戴一顶小毡帽,留长头发,挽大领巾,配一把宝剑,礼服镶了花边,有几个地方做了修改,凡我认为有可能给人以轻微借口的东西,我都小心删掉,但是统统不起作用 ”,因此他请求国王支持。他还声明 :“如果达尔丢夫之流得逞,那我就无须再想写喜剧了。”
路易十四接到莫里哀的陈情表,见到双方态度都是这样的强硬,不敢明确表态。他考虑到太后虽死,贵族、教会方面的反对势力还是不可忽视,于是推托等他回京后再来审查剧本,把事情拖了下来。
从以上种种事实来看,路易十四在一般情况下,莫里哀传 ?70?是莫里哀及其喜剧的“支持者和庇护者 ”,但在关键时刻,他就改变了态度。在此之前,无论莫里哀对僧侣、贵族,还是对资产阶级的打击,路易十四似乎都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不予理会,甚至俨然像“一个正人君子 ”,假装维护公理,不时给莫里哀以支持。更重要的是,对路易十四来说,他进行统治的两大支柱——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任何一方面的过分强大都会削弱对方,这是对他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王权必须运用纵横如意的策略,使双方力量保持平衡。而莫里哀对这些阶级的抨击,正适应这种策略的需要。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抨击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被允许的。当路易十四认为有动摇王权基础的危险时,他那种大封建主的最高代理人的原形就毕露了。《伪君子》的演出既然激怒了整个僧侣贵族阶级,莫里哀又怎能得到路易十四的同情和支持呢?后来,仅仅由于他和宗教妥协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才准许《伪君子》和观众见面。
请愿者怏怏而归,巴黎方面的情况已更加紧急。8月11日, 巴黎大主教在教区里张贴告示, 攻击《伪君子》,全巴黎都在拜读巴黎大主教的告示:“据行政监事官报告:于本月5日,星期五,市内一剧院公演了取名《伪君子》的最危险的喜剧,该剧对宗教十分有害,它借口谴责伪善和伪装的虔诚,却为谴责莫里哀传 ?71?所有真正笃信宗教的人提供了口实。……”巴黎的人们惊叹不已,争相阅读告示,莫里哀的论敌欣喜若狂。大主教深知对宗教虔诚的亵渎有多么危险,不但禁止《伪君子》演出,同样禁止当众或在某些私人集会上公开朗读或去听这个喜剧的朗读,凡违反者一律开除教籍。这纸告示的分量有多重,即使最天真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巴黎人都很清楚,《伪君子》 的官司打输了。这一下断绝了《伪君子》与群众接触的一切可能。敌人的手段又毒又狠,莫里哀气恨交加,大病一场。王宫剧场也有整整七个星期停止了演出。可是,不服输的莫里哀还想再努力一次,为自己心爱的作品争一条出路。
1667年年底,莫里哀重新开始写作。他始终认为自己精心创作的《伪君子》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这一出戏不能公演,他是决不肯善罢甘休的。1669年1月,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克雷曼九世决定缔结“教会和平条约 ”,教派纠纷暂时平息下来,宗教迫害也不能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看准了这个时机,第三次向路易十四递交陈情表,请求撤销禁演《伪君子》的成命。路易十四批准了他的请求。1669年2月5日,也就是“ 教会和平条约 ”签字的当天晚上,《伪君子》终于正式公演了。
这次公演时,莫里哀索性取消第二稿中的修改,莫里哀传 ?72?恢复了原样,主人公又叫达尔丢夫,剧名改为《达尔丢夫或伪君子》, 只是达尔丢夫的装束用了世俗的打扮而不穿僧侣黑袍。
1669年2月5日,《伪君子》 被禁后的第一次正式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