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页)

产得给个明确的数字。

六是订货量,到底定几套机器?看电报上说的应该是12台机器一套,说实话司南觉的产量高不了,铅笔的需求量太大了,一套机器远远不够,定货多了,价格肯定便宜啊,至于易损易耗的备件,要多提供几套。

七是提供厂房图纸,这边好根据图纸先建设厂房,最好等这些定下来之后,让拉契尔来西安,说实话西北的市场比拉契尔待在上海卖机器设备强太多了,而且以后要借助拉契尔的地方还很多。

一长串的问题像连珠炮弹一样撒向了张炳玉和王文和,两人都有些傻眼了,这是做生意还是坑人?

在他俩的印象中,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和洋人谈过生意,那次不是上门求着人家买卖机器,似乎司南的做法倒有点像是在坑拉契尔。不过仔细琢磨琢磨,倒也对,只有这样也才保险,心里也才觉的实在,这才是双方平等的生意态度。

中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不也是历来讲究钱货两清吗。

‘如果你们也灵魂爆的话,就知道什么叫商业谈判了,列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何况马上要独立的捷克算列强吗?就看你会不会利用。’当然这个话司南不能说,要不就奇哉怪哉了,只能自己心里嘀咕。

三人商量半天,王文和、张炳玉估摸了一下手头有的钱财,一共二十八万大洋,两人都说定两套,定两套司南煤意见。但还是有些犯愁,钱倒是足够,但司南还想鼓动他们一起做别的买卖,这样的话,能暂时付的钱越少越好……

这个拉契尔基本上一分钱不挣,两套设备下来成本大概估计有十二三万大洋左右。

司南想了半天,琢磨出一个招,说给了两人听。

“这能行么?”张炳玉、王文和惊诧的问了一句。

什么方法?很简单,就是分批付款,预付多少,到货多少,开工半年没问题在支付剩余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如果实在不行,全款也行,但万一这个拉契尔忽悠咱们呢,机器要是出问题比较多,咱们生产受影响,就可以借故不付尾款。”其实司南一点也不担心,这种付款方式,在欧美是很普遍的。

“干了!”张王两人对视良久,张炳玉咬牙切齿的说了这么两个字,然后三个人凑在一堆开始商量电文。

好容易拟好电文,递给电报局的伙计,伙计傻眼了,这是通电呢?还是普通商业电报?

好家伙,密密麻麻一大堆,都赶上这几年那些督军、省长们动不动就明码全国,长篇大论的通电了。

“一、二、三”好容易数完字数,伙计都快成斗鸡眼了,算了半天。

“先生,电报费一共十二块大洋。”伙计有些不好意思。

王文和有些肉疼的数出十二个大洋,看样子他也觉的贵的蛋疼,司南看着王文和的样子笑得有些直不起腰,伙计收完钱,心里也乐,今天跑这趟活的奖励赶上小一个月的收入了。

送走了拿着回电的伙计,司南拿起桌子上的电文,塞到王文和手里。

“王叔,这个电文收好了,等以后厂子开起来,我们一起努力把厂子建成全中国最大、最好的铅笔厂子,到那一天,您就把这个电文裱好用镜框封起来,放在您的办公室,是个很有意义的纪念,等您老了,您可以给您的儿子、孙子说这个电文的故事。”

“对对,司南说的对,文和,收拾好了!”张炳玉一脸赞成,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可也知道这是自己兄长事业的象征。

看着王文和、张炳玉高兴的样子,司南决定给他们提个醒,浇盆凉水,顺便呢也打打气。

“王叔、张叔,咱们做的这个事情,是中国的独一份,即使失败了,过上几十年大家也会记得,曾经在西安城里,在咱们脚下的这片地上,有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