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场也要面向国际市场:那些从事*行业的*们,融入WTO,走出国门,走向日韩、欧美市场,一本万利,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些*行业的娱乐业老总们,引进外资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引进一些洋妞外鸡,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寻欢作乐的爱好。

如此而往,虽然荒谬,但现实不就是这个样:个人因无耻而富,社会因无耻而升平,看来 “祖国江山一片红”指日可待,或许早就已是一片升平,大红灯笼高高挂了。

“品读”之下还须慎听

如今逛进大小书店,跃入眼帘的尽是“品读”系列的书籍,如易中天《品读三国》、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等等。仿佛一夜之间,人们都想躲到历史中去:名人去品读,大众去倾听。

这些“品读”系列横空出世,得益于央视十套正在播放《百家讲坛》。翻读“品读”系列,加之几天的恶补《百家讲坛》视频。究其形式,就是这个教授方罢,那个专家上台,视频中就是一张嘴巴,津津有味,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仿佛他们都在讲家事,简直是私*,诉说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或者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事,见证了这个人物的成长的过程,或者是父亲那辈子的事儿,历历在目,挺真实的,最具有说服力的。

其实,历史永远是值得商榷的,只不过笔墨所述之事:一是史官秉笔为帝王将相一家之言的正史,二是文人读书引文而作的过溢之辞,也即佚闻野史。历史上某个人物,史书记载往往就几句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品读”主义者,正解歪读、戏说枉言,早已面目全非。比如越王勾践,司马迁《史记》见传,寥寥几笔,如今拍成了电视大片,说是还原历史了,搬出来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就理性而言,重读历史有益。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是理性的回归,是对光荣的重温,是对歧途的反正。但是,如果一个时代过于沉迷于解读历史,那就过犹不及了。

何为还历史之真实?在我看来,历史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久了就变成了传说。如中华之始祖——黄帝,这个人已富有传奇色彩,成为了神话。这样的人物形象大概得益于后人的加工,也就是“品读”之妙吧!你去品读,他去评说,无论怎么理性、执真,支言片语总会裹挟着私人情愫,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品读者们的添油加醋,烹饪出一道道历史之大餐。

大家心里清楚,我们是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求证史实。说是研究,只不过熟读史书,建立所谓的学说。如果你这套学说能够自成体系又能自圆其说就是学问,就可以煞有介事,就让听者如沐春风,为之折服,认为这才是史实。

学说或者历史,究其本质,比如说我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也不过是一个非常缜密的自圆其说,也不过是成功的辩解。

品读之余还须慎听,还须有一颗姑且听之的理性情怀。

2007年2月25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周筱赟,不要拿愤青说事

偶然机缘,在天涯论坛发表《论上海楼房的倒掉》一文,因跟帖人数较多,故经常过去瞄瞄,无意间瞄到一个人,聒噪生猛,蹿上蹿下,极度刺眼。

此人就是可爱的周筱赟,大言不惭,自称落魄书生,专栏中有如下“现世宝”式的个人说明:文学即垃圾,文人即流氓,粪青则是更低级的流氓,我写的不是文学,我只是陈述事实。

可笑!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是惯例;可是,狗嘴里吐出象牙,就是怪事了。

因为文学是垃圾,所以周大记者所写的不是文学,你所出的书,自然不是书,而是茅纸若干张;文人是流氓,粪青是更低级的流氓,所以周大记者即不是文人,也不是粪青,但是至于什么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