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3/5页)

如今他是绝对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万一山西要是在他的手上失守了,他们一家子可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别看他们家是开国功臣,到时候即使皇帝再念旧情,也会那他们开刀的。

贾赦丝毫不敢懈怠,就怕鞑子那一天杀个回马枪,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这般,军士们和鞑子也交锋了数次,双方各有伤亡。直到过了重阳节,到了十月初的时候,草原上下起了大雪,鞑子们也要准备过冬,双方才相持不下。

寒冬腊月的北方,朔风吹过,漫天风雪,家家户户都烧起了暖炕,人们也都缩在了屋里猫冬。除了万不得已,一般都不出门。

等时局安稳了些的时候,丽娘也准备起了过冬的物事来。除了忙着收收拣拣,还亲自给贾赦和瑚哥儿安哥儿做起了冬衣。

这一日难得天气晴朗,纷纷扬扬下了三四天的大雪终于停了,贾赦也难得的没有去军营里训练。

山西都司官舍,主院的东间,屋子四角支着暖烘烘的炭盆,贾赦在临窗的大炕上逗着正在到处爬的安哥儿,暂时忘记了外面严峻的形势。丽娘坐在一边做准备寄往京里的瑚哥儿的冬衣,时不时的抬头,望一眼正在炕上玩得起劲儿的父子俩,嘴角儿的笑容都没有断过。

这一刻,室内温暖而美好的气氛,让人忘记了冬日的寒冷,只觉得岁月静好。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瑚哥儿会出来打酱油的,这也是他的一个转折点。

求冒泡儿,撒花!谢谢!

70

荣国府梧桐苑东厢房,日暮时分,瑚哥儿默了两遍学里先生给他布置的功课,确定都领会了之后,又再仔细地复习两遍巩固一下。

扭了扭脖子,活动一下颈椎,然后起身在屋子里走动起来,顺便活动活动手腕,远眺一下,接过稻香递过来的手炉,看看院子里的景色。

等身上暖和得差不多了,他又撂开了手炉,逗弄起摆在桌案上的大青花鱼缸里的金鱼,看着它们来回游动,嬉戏,这还是当初丽娘在瑚哥儿入学的第一天就送了来,让稻香她们督促瑚哥儿平日里多看看鱼儿来回游动,养眼睛。

休息了半刻钟后,瑚哥儿坐到了书案前写完了今天要写的字儿,隔了笔,仔细的在心里揣摩了一番,有所得后,了悟地点了点头。喊了他的小厮大武拿了水来,洗了笔,墨迹也干得差不多了,瑚哥儿亲自收起,放在匣子里装好。

抬头看了看座钟,已经到了晚饭的时候,李妈妈已经走了进来,后面跟着拿着他的大氅的稻香和几个端着热水的小丫头。

李妈妈上前握了握瑚哥儿有些凉的手,罗嗦了几句,又对着小厮大武,小武呵斥了一番,亲自服侍瑚哥儿净了手,替他整好了衣裳,拿了手炉给他袖着,这才牵着他一起向张氏的正院行去。

丽娘走后,梧桐苑的小厨房也撤了,瑚哥儿虽是还留在梧桐苑歇息,但是日常吃饭都是跟着张氏一起的。

如此自是有许多不便,但是形势比人强,只好慢慢适应。因着这些缘故,瑚哥儿在丽娘走后,迅速的成熟了起来,不再像之前天真不解世事了。

出了梧桐苑,在寒风萧瑟中,瑚哥儿扶着李妈妈的手前行着,回头看了看消失在视线里孤零零的梧桐苑,随着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过,悬挂在大门口的两个大红灯笼也摇了摇,熄了一战,心里格外凄凉,思念起远在山西的父母,鼻子也忍不住发酸。不知他们现在可好,前些时候,他找了些山西的地理志看了,知道那里是荒凉幽僻之地,又听府里积年的老人说起那边的艰苦,不知道他们现在可还好?弟弟安哥儿可会说话了?

想着想着,不由出了神,没留意到脚下,就摔了一个跟头,连着李妈妈也摔得不轻。前面打灯笼的丫头忙过来扶起二人。李妈妈顾不得身上的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