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部分 (第2/4页)

光明,照耀天地,能够为众生破去黑暗;也有愿能够自己能够修成某种神通,能够为众生解除某种苦难;也愿自己能够成就辩才。将佛祖所领悟的一切境界玄妙解说给世人听闻,让他们心生愉悦等等。

总之佛门弟子发愿有大有小,大至于以深心功德恩泽众生,小至自己一身成就能够回向众生。许多佛门弟子发愿稀奇古怪,总之什么都有。不过归根结底。愿力却是以心念力成就为根本的,若是心念力不成,则愿力亦难成就,只会堕落成为空愿。所以在佛门之中,刚刚入门的弟子只是被询问是否有愿罢了,而真正要发大愿却是要到知命境成就之后。那时心念力修行已有大成就,已能圆满化愿。

佛门弟子为什么要化愿,其实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修行。当发出大愿之后,便需要立即去进行相应的实行,否则还是会沦为空愿。但所谓的实行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比如佛祖发愿要众生也成佛,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去替众生成佛,而是传下了三十二相化身诀,留下了佛门传承。这是因愿起行,不是说发愿什么,就成就什么,否则佛祖之发愿可是一直都没有成就。

愿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是什么呢?一则修行人入知命境,已知此身何来,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洞然,此时所发之愿。当然合乎自己的命数,也是知命境成就的一种,对修行界继续突破知天境等于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修行。同时对于其他众生而言,一切发愿的共同之处。便是源于佛祖愿中包含的与众生皆悉成就之义。所谓的命运,当然就是与众生同在!也就是说,愿力的修行,是包含着命转之修。

人间之人也会有这样一种思考,那就是自己来到天地之间是来做什么的呢,并往往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是什么。其实这一点心境。恰恰沟通知命境的修行人心境,不论修行人还是凡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是,人间之人往往空有此心而无相应实行,却怪罪天意不加。而修行人却有真修实证,这一点正是天壤之别。

因此,所谓的发愿,便是修行人明白了自身之命数后的决定成就。可以这么说,没有知命境的修行人是无愿的。比如道门,尽管没有所谓的大愿心的说法,但是实际上道门修持之中就有这样的行止。真实之修行,不在于言语名相,而看实际做了什么。

莲华尊此时突然向金刚神问愿,正是本此佛门传承的习惯。其实金刚神之境界,早已超越知命境,也早已发过大愿,身为佛门世间尊的莲华尊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当初金刚神在佛山发出的大愿就是创出一们神通,能够印证成佛解脱之道。从现在来看,他已经创出了金刚神通,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流传在佛门弟子之中,可以说此愿心已经成就了。但是莲华尊此时却旧事重提,却不知是什么缘故?

云叶尊者当然也不明白,便道:“老僧的大愿,皆在莲尊眼中,又何必多次一问!”

莲华尊又道:“不错,金刚神的大愿,本尊心中眼中都是一清二楚。本尊想问金刚神,可知你的大愿与佛祖的大愿有什么不同吗?”

云叶尊者面色一变,道:“老僧怎么敢与佛祖相比,只是若论求证解脱之心而言,老僧之心当与佛祖之心无别。”

莲华尊却摇了摇头道:“以本尊看来,金刚神之愿心与佛祖之愿心恰恰大为不同。”

云叶尊者道:“莲尊请直言,老僧愿闻其详。”

莲华尊道:“佛祖之愿,在愿众生成佛。而金刚神之愿,在自己成佛。只有这一点差别,其他则无。”

荒未央听得这话,一下就明白了莲华尊在说什么。佛祖之愿是要让众生成佛,所以他是佛祖。那么有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佛,那又是怎样呢?其实不必管这个人究竟怎样,反正绝对还没有成佛是肯定的。而在佛门之中,据说佛祖在成就诸缘不及境界并将之称为涅槃佛境之时,曾经说了一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