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4页)
整合一起的苏联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
3。希特勒判断失误。在当时,欧洲对于红色苏联都视为洪水猛兽,对其都抱有强烈的敌对之心,在苏联成立之初就对其进行武装干涉,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也是在时刻进行着破坏活动。希特勒认为,如果德国进攻苏联的话,欧洲各国不仅不会与德国为难,相反他们肯定都加以支持,德国西方战线的“静作战”也促使希特勒下定了决心。只可惜,他错误的漏算了大洋彼岸的当时工业经济第一强国美国,其总统罗斯福深刻的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认识到如果苏联被纳粹德国完全接收并掌控其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话,单靠西方的话,是无法与德国抗衡的,最终只会失败,所以罗斯福才利用美国的影响力,促进英国和苏联进行军事联盟,共同对抗来自德国的威胁,事实证明罗斯福是真正的高瞻远瞩的。
4。希特勒对“闪电战”绝对信任。通过迅速灭亡波兰的实践证明,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已经使这位元首充满信心。苏联西部国土和波兰一样大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非常适合闪电战的进行,加上对苏联军队战斗力的“底下”判断,促进其错误的预示德国会很快打败苏联,进而使其专心的对付欧洲最后一个障碍英国。只可惜,希特勒严重的低估了苏联人民对抗侵略的决心和苏联强大的战略纵深,苏联强大的人口资源和希特的一系列关键错误,最终使“速胜论”迅速破产,帝国霸业毁于一旦。
5。苏联的资源。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持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各种例如钢材。石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敌对国家的封锁,使得这些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成为制约其战争进程的弊端。德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也没有广阔的殖民地供应物资,唯有在陆地上寻找能够提供资源的目标,苏联就是最好的选择。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加上初步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完全可以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发动机”,夺取苏联既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和战略纵深,有可能为以后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一举多得,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正确的,如果成功,德国绝对可以实现全球霸主地位。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要以最终“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认为希特勒不该进行这个计划,或许是天意如此吧。
王汉章担心希特勒不会警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不把自己的提醒放在心上,因此王汉章打算写一片文章再来刺激一下希特勒,这次讨论的就是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不过这个时候“巴巴罗萨计划”的名称还没有人知道,王汉章自然不可能直接用“巴巴罗萨计划”这个名称,因此把“巴巴罗萨计划”改称为“东方计划”。
王汉章在文中客观的评价了这个计划的可实行性,然后指出了希特勒的不足,也就是上面的五点,最后指出希特勒的民族政策是错误的,当初之所以有无数苏俄人拿着好吃的好喝的出来迎接德军,应该是斯大林的大清洗太残酷了,已经让苏俄人对斯大林恨之露骨。
苏俄现在抵抗这么的激烈,是因为苏俄人感觉德军的所作所为还不如斯大林,在加上斯大林的默写极端有效的政策,所以现在的德军对抗异常的凶猛,这也算是德国最终会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希特勒刚刚把王汉章抛之脑后,王汉章又来了,有了之前的转载,这次王汉章又来评论希特勒的东方战略,所以各大报纸又纷纷转载。
很快世界几大巨头都看了王汉章的分析,最惊讶的是希特勒本人,虽然王汉章在文章中说德国最后会失败,但是文章中王汉章也同意希特勒的计划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处理好很多东西,高的希特勒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