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的。至于学名嘛,要跟蔡家明蔡家旺他们一脉相承,找了半天,终于叫做家昕了。后来蔡书舟跟他儿子取名的时候,顺便也研究了一下这个昕字,查字典,说:昕读作xīn基本意思:太阳将要出来的时候。多用于人名。
你说这个家昕,太阳还没出来,细脚子就开始着急跟他物色童养媳了。也真是怪事,解放后第一部婚姻法早就规定不准抱养童养媳了的,都60年代中期了,怎么还有童养媳这一说。不过这也是见怪不怪了,特别是老老蔡,他是深受童养媳之害的,你看那大脚女人,最后什么结局,也许是执拗不过那细脚子吧,总之,那家昕生出来刚满月,细脚子就在山里隔壁村的董家沟抱了个媳妇,也真是巧的很,刚好又比春生大三岁,也许是乡下不成文的规矩,女大三抱金砖的,老老蔡照例给重新改了个名字,叫做如意,后来蔡书舟他们就叫做如意姑的,没叫如意婶婶了。至于其中的故事,那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至于生那小儿子,那都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了。后面的事情先不表,这样一来,老老蔡家没几年,就已经是9个人的一大家人口了,可正劳力就只有4个半,梅子因为个子小,又是个女孩,做不了什么活,一大家人口,一半人吃闲饭不说,还有那房子也不够住了,老老蔡的日子是越来越困难了,年底秋后算账,已是一个大超支户了。大老太蔡老俩口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积下的一点底子,在第二年一开春盖了几间土坯房后,就彻底见底了。这种窘迫的状况直到文革后老蔡蔡家明的回来,才有了彻底的扭转。
1 老蔡的异乡生活
且说那老老蔡的生活因为人口的增加而逐渐艰难起来,以至于年年要超支,直到老蔡回来以后才有根本的好转。
那老蔡蔡家明怎么突然就回来了呢,而且偏偏又是在文革以后,原来的那二十多年在哪里,到底在干些什么呢。
其实前面关于老老蔡的章节里,也偶尔提到过老蔡的情况的。
老蔡一直在山的那一边也是邻县的一个村庄里生活着呢。至于为什么会一家人分两个地方生活,其中的来龙去脉前面也是有交代的,这里既然属于老蔡的章节,不免就再次详细的娓娓道来吧。
说起来那都是晚清或者民国时候的事了,不知是其中的哪一年,发了很大的山水,老太蔡当时就住在这一片深山的山顶上的蔡家塘里的,因为大水冲了龙王庙,其实庙倒是没冲,那年久失修的老屋倒是让那山体滑坡给掩埋了,幸好人们都在外面干活,才得以把命保住,家可是没有了,兄弟俩没办法,于是就一路分开下山逃荒去了。山顶的人家嘛,总是得面临山的两面,刚好山两边各有一条路,也各自通向不同的县域,于是大老太蔡就沿着山沟一路逃荒而下,最后到了这月亮湾的赵家湾而停住了。而老太蔡则到了山那边另一个叫铜山口的地方停了下来,最后繁衍生息,才有了老老蔡、老蔡之类的了。
至于老太蔡到底是怎么留在了那个地方,后来又怎么分得了土地,落了户那些,也没人知道,因为当事人早已作古,只能凭想象分析了。逃荒过去以后,可能是碰到一个好心的地主收留了他,因为那时候老太蔡正当年,年轻力壮的,于是就做了地主的佃户,后来因为聪明勤劳,博得了地主的好感,或是娶了地主的个什么亲戚当了老婆,再后来就自己买了田地,买下了地主的部分庄屋,就安家落户,生根发芽了。
其实这也不完全算是杜撰,因为蔡书舟经常听老蔡讲搬回来那会,是卖了那地主的庄屋500元钱,后来被老老蔡拿过来还了超支款什么的。那田地自然后来都冲了集体,肯定是带不回来的了。
自从老老蔡被当着延续香火的寄托过继到大老太蔡这边以后,老蔡一直没有过来。听说是老蔡那时候头上正长疮疖,土话好像叫癞子什么的,这东西很恶心的,也有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