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4/4页)

扬谅在并州起兵,与杨广争夺帝位。而汉王谅据以反叛的地区,恰恰又是东魏,北齐政权长期统治的地区,各种矛盾,都可能同时诱发。叛乱发生时,由于长安“关河悬远”,等消息传到的时候,兵乱已经发生了近一个月,给山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杨广在迁都诏书中所说:“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等语,就是指长安对山东等地鞭长莫及的无奈。

而迁都到处于南北结合点上的洛阳,就可以一举调整帝国的政治重心,极大地加强帝国对南方和山东潜在反叛势力的控制,大幅提升隋帝国的国家安全系数。因而有迁都洛阳,以加强对江南、山东地区统治的必要性。从这一角度着眼,可以知道杨广之迁都洛阳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考虑。

最后,从洛阳整个地理形势来论,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紧临洛阳城北面,有蜿蜒的邙山为天然屏障;南有伊阙,石壁高峻,中流伊水,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形势天成;西有淆,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雄关,这些天然的防御对于一个帝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军事作用。还有洛阳自古被称为“天下之中”,如果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这里出发,北通燕、并,西走关、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建都于地位适中的洛阳,确有各地向中央输送租赋时方便之处,杨广迁都诏令中所说的“贡赋等”,确非虚语。实则,凡是建都洛阳的统治者,都早已认识到洛阳“居天下之中央”,具有“职贡均等”的优点,并非杨广一人主观臆断。因此,杨广迁都洛阳,确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无怪乎他会发出”“古何因不都于此”的感叹!

综合所述,可知杨广在迁都诏书中所说关于洛阳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及政治、军事形势等语,无一不符合当时实况。当然还有是杨广在诏书中没有提及的原因,例如杨广一朝他始终在改变“关中本位”的长期北方政权的治国理念,而长安是关中势力的根基之地,杨广通过把帝都迁出关陇势力强大的长安有消弱他们的势力的深层考虑。

因此,杨广的迁都洛阳,确是根据这些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绝不是出于荒淫逸乐的私欲。所以,当他迁都之初,还有“今所营构,务从节俭”的打算。至于他后来在营建洛阳过程中的过分追求壮丽,和醉心于奢侈豪华,固然有他内在的主观因素,但也与宇文恺,阎毗,裴蕴,何稠之辈的曲意逢迎有关。

杨广的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下达之后,大隋朝廷就开始为正式的开工做一系列必要的准备。而属于仁寿年号的604年的最后一点时间也在大家匆忙的脚步下悄然溜走,仁寿年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纪元的诞生,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第四十四章 大业元年

公元605年也就是大业元年,杨广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与舞台。正月杨广下诏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妻子萧氏为皇后、长子晋王杨昭为皇太子,而后便迫不及待派出八路官员往帝国的不同的角落巡视民情风俗,并下诏曰:

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爱民乎。既富而教,家给人足,故能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