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部分 (第3/4页)

是向中国求援了,在西元六百六十一年,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儿子还逃到了长安城请求唐高宗李治的帮助,当时的大唐当然没有尽全力。只是象征性的护送他回到故土,然后建立了一个波斯都护府,两年之后还是被消灭了,之后就没了消息,而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正式战争还要在那之后将近八十年以后,高仙芝所指挥的恒罗斯之战。

那是充满了遗憾的一场战斗,可是如果发生在如今,苏宁有理由相信,和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交战,将会是大唐迈入中亚地区的第一步。而且安西都护府的郭孝恪和杜荷都表明态度支持进行战争。李二陛下也对他们提出的理由表示赞同,有一个波斯帝国在前面挡着,不让阿拉伯帝国打过来,那么对于大唐而言。肯定是好事。

刚刚平定的西域之地。如果遭受到了强力的进攻。会发生什么意外就不好了,而且就算不打,放任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迟早还是要和阿拉伯帝国开战,那个时候再开战,阿拉伯帝国将更加强大,对于大唐更为不利。

对于这种看法和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求援,李二陛下觉得新奇无比,文臣们也觉得非常新奇,于是李二陛下就把精致版本的世界地图挂了出来,和诸臣一起研究,在新鲜的劲头过去以后,诸臣从理智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成了两派,以杜如晦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刻派军队进入波斯帝国帮助波斯人对抗阿拉伯人。

以房玄龄为首的一派主张稳中求进,在没有明白具体的情况的时候,不可贸然出兵,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去考虑,双方语言不通,大唐军队贸贸然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一群完全不熟悉的人对战,未免有些草率,谁也不知道那里的生活习性,那里的气候,那里的食物和人。

而且更不用说大唐刚刚进行了三场战争,虽然都获胜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是对于军队的损耗和前两的损耗也是巨大的,积累了五年的国力损耗了很多,更何况高句丽会战还没有结束,更不知道可怕的大瘟疫什么时候结束,大唐虽然有钱了,可也不是这么个花法,大唐需要休养,整理内政。

杜如晦一派的长孙无忌表示整理内政这一条是不用担心的,大唐军队是出国作战,在波斯人的领土内作战,而不是在大唐的本土打仗,这条根本不用担心,而且从波斯人的国书就可以知道波斯人的国都正在遭受着阿拉伯人的威胁。

如果这个时候大唐出兵攻打阿拉伯人并且打败了他们,挽救了他们的国都,从国威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大唐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波斯国内站稳脚跟,获取巨大的威望,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把阿拉伯人进攻波斯人国都的军队打败,也可以很好的挫败阿拉伯人的士气,让他们对大唐产生顾虑。

更何况谁知道波斯人的国都一旦陷落,他们还有没有办法阻止有效的抵抗?高句丽人的国都被毁掉了就彻底成了一盘散沙,这就是前车之鉴,波斯人一旦陷入混乱,将很难重新组织起来,而波斯帝国一旦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也就要直接面临阿拉伯人的威胁。

虽然不敢肯定阿拉伯人会不会进攻大唐,但是对于和一个较为软弱的波斯帝国做邻国看来,和较具进攻性的阿拉伯帝国做邻居显然更为危险,倒不如说这是唇亡齿寒的典型代表,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摸清对方的底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的机会,稍纵即逝。

李二陛下考虑了双方建议之后,稍微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大唐历史上乃至于中华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开国家帮助外**队和外国在外国作战,和一批从来都没有过接触的人接触,和一批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打仗,事关国家威望和国家安全乃至于国家的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慎重考虑。

李二陛下决定看看苏宁的意思,他觉得苏宁对于外部的消息一向比较敏感,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