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明成祖称帝后的主要政治措施有:

第一 迁都北京。明朝当时北边有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为了抵抗蒙古残余势力,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抗击蒙古。明成祖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营建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就是朱棣下令修建的,当时叫做紫禁城。

第二 编撰《永乐大典》。令姚广孝等编辑了空前大型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三千多人参于编撰,耗时三年,几乎把中国古代的典籍全部搜罗到,有一万多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保护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三 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了“耀兵异域,宣扬国威”,和其他的国家进行贸易,发展经济,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云南人,本姓马,小名三保,所以又被称为三保太监。当时的西洋指的是现在的东南亚一带。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七次下西洋,遍访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教圣地麦加。郑和出使西洋最多时有27800多人,船62艘,船长44丈,阔18丈,每艘船可容纳100人。每次出使都带有武备和许多金币、瓷器、锦绮、纱罗等珍贵的纺织品。到了目的地,就把这些珍宝送给当地的君主并和当地进行贸易往来。郑和船队的装备、性能和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有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郑和的宝船就有9桅12帆,船上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规模极其庞大。最后一次出航是在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那时郑和已经60岁,回来后不久去世,终年65岁。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了解,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远航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第四 征讨蒙古。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往漠北,因内部争斗,势力已经相当衰弱,分裂为靼鞑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三个部族。兀良哈部已经归顺了明朝廷,但鞑靼部和瓦剌部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时刻想卷土重来,恢复元朝的统治。明成祖称帝后,亲率50万人对蒙古势力进行了五次北征,都大获全胜,削弱了蒙古的势力,使得蒙古无力对明朝进行大举进犯,减轻了明王朝的威胁,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和国内的安定。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突然在榆木川病逝,享年65岁,在位22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年号洪熙,谥号仁宗。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时只有27岁,即位时已经47岁,一直做了20年的皇太子。朱高炽当上皇帝费了很大的周折。朱棣共有三个儿子,朱高炽是长子,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弓马,没领兵打过仗,有足疾,行走不便,走路都要有人搀扶,而且朱高炽从小性格宽厚仁慈,做事优柔寡断,且体弱多病,而次子朱高煦则能征惯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于危险之中,和朱棣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三子朱高燧也是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所以朱棣不是很喜欢朱高炽。朱棣本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明朝祖制是立太子以嫡长制,所以只好立朱高炽。立朱高炽为太子以后,朱棣总是想找个借口废掉他,只是朱高炽没有犯什么过错,而且朱高炽很仁孝,深得大臣们的拥护,大臣们极力反对朱棣改易太子,所以朱棣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性情暴戾,常常因为小事就对大臣们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经常滥杀无辜,但朱高炽的性情却截然相反,非常温和仁厚,关心百姓的疾苦,爱民如子。朱高炽的两个弟弟经常在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