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那里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美国语文》要求学生制作一本费城旅游指南,指南里要表现他的这些成就,并包含一些相关的历史照片等。在学习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后,《美国语文》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找到关于葛底斯堡的照片或图片复印件,用文字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一幅拼贴画,同时还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互联网,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与图片,用一个流程图来说明网叶所要包括的链接。这些客观上要求学生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现代文明成果。
三、 奉行一套相对单一、封闭的社会价值理念,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导致学生作文思想观念狭隘。
在美国人眼里,林肯这个形象是神圣的。但《美国语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把他和他的“敌人”罗伯特 E 李放在一起,教材编排时却又不像我国所常用的为反衬而抬举前者,而是认为他们同等重要。罗伯特 E 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南北战争时期担任了南部的最高军事首领,所以,当“北方佬”为废除奴隶制、维护联邦而发动战争时,打到他的故土时,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和支持联邦的军事天才,还是回到了弗吉尼亚,带领家乡的民众,拿起了“自卫”之剑。如何评价他的行为和信仰?这在美国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答案与理由。至今美国南方许多人都认为,当年“北方佬 ”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侵略战争”,现在南方有不少历史博物馆,专门陈列“北方佬”的“罪证”,以及南方百姓在那场战争中受到的灾难。这体现了一种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与此相反,我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比较单一、封闭,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他们作文思想观念的狭隘化。
四、 轻视个体出现的价值认识标准的偏差,导致了文章主题的偏差与僵化。
《美国语文》在不动声色的描述背后流露的是对自由个体的重视,而我们通常以为“只有大河满了,才有小河的满”,其实是这是一种本末颠倒的看法。在这方面,历史对我们的教训是最为深刻的。现实地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驱动他们进发智慧、才华、力量的最佳要素是他们个人利益。我们不应鄙薄这种利益,而应该正视它,为它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规则。重视个体的利益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才能让学生发掘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的生命世界,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五、过份强调文章的道德的价值,将作文教学等同于思想政治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
复旦文科基地班有一次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我们最缺少的是………”。应考的都是重点中学出类拔萃的文科生,许多专学、学者都认为能涌现一些好文章,然而结果令人失望。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写诸如《最缺少的是精神文明》《最缺少的是道德水准》这类的颂词,只有一篇《最缺少的是睡眠》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这说明现在的作文教学流行一种“揣摩作文”的风气,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在考虑怎样迎合老师、社会和公众,投其所好。
可以说,现今的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作文教学本身的要求,进入了许多“非作文”的误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本应是最生动活泼、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然而,在应试教育桎梏下,它却越来越走入了死胡同。
《美国语文》最成功之处在于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真实地表达生活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灵魂,一个富于想象力的民族无疑也是富于创造力的民族。我们过分强调文章的道德教化的作用,注重主题先行,将作文教学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根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课 第一次美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