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部分 (第2/5页)

人行为……

是不是个人行为谁也说不清楚,或许只有内部人士才真正明白。

杜克却知道,太平洋对岸的国产影片能用这些手段,不代表华纳兄弟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也能用,其实这些手段以及大剪刀的调查乃至聊胜于无的处罚都很正常,任何地区和市场都会有本地保护,就连号称最为开放的北美也不例外。

在明知本地保护存在的情况下,还硬要拿脑袋往上面撞,那纯粹是自己找死。

确实,按照华纳大中华区传过来的资料看,太平洋对岸的国产电影买票房已经非常疯狂了。

甚至,有著名导演都这么说过:“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一天能过亿的国产电影吗?”(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九百三十四章 独家消息

事实上,在太平洋对岸的行业内部,“买票房”已经不是一个秘密。

参与“包场”和“刷票房”的,不只是片方,影院、广告合作方和直接卖出电影票的电商,都可能插手其中,分一杯羹。

票房“注水”早已成为电影宣传惯用伎俩,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目的是“诱骗”观众走进影院,从高报票房到票房升高,被不少太平洋对岸的发行公司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公理”。

大小影片票房“放卫星”成风,令人难辨真伪,而发行方敢于放开胆子鼓吹票房,是因为电影票房的交税、分账并不以此为标准,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数据。

吹牛不交税,也不会遭到任何处罚措施,促使发行方大胆虚报票房。

片方用一定的金钱买到相当多场次,首先能获得很高的票房基数,对外报票房时能拿出优秀成绩,并且凭借宣传来吸引相当多的路人观众;二能抢占排片,这意味着,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已经被排挤出局。

发行方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为了成为一线的发行公司,也会做高票房,发行公司大多还是上市公司,还能对股价的提升起积极作用,而对于影院来说,省下放映成本,不用担心没有观众就能直接获得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电影的投资方和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比如创造某个捉妖神话票房奇迹的电影公司——同时还拥有院线资源,相当于做到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本质上则是一种自产自销和行业垄断。

曾经最后一年的时候,一位业内人士对杜克透露过,影片的合作方有时候也会主动大量包场。赠送给自己的客户,比如《富春山居图》的时候是奥迪每天包了300场,然后一天30万到50万,硬是把那片给撑过了3亿。

还有xxx音乐天王代言的通讯商也给他主演的一部电影包了千万的场子,与电影合作的广告商包场请人看电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与电影有关的产品做广告。

在电商兴起后。行业里也出现了电商包场这种新形式,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大片,电商都希望谈下独家合作,往往会豪掷几千万事先包场,用于保证电影的排片量,然后再以低价卖给观众。

“低价策略”能够培养电商的用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电商也能扩大自己的渠道、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当然,杜克很清楚。这样的情况绝不是太平洋对岸市场的个例,北美电影市场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资本在利益面前能用出的商业手段可谓无所不容,如同所有的商业圈一样,电影圈根本不是白花花的良善之地。

但不同的是,北美的监管相对较为严苛,而这边无论是电影市场还是监管措施,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太平洋对岸的市场买票房发展到如今的地位。与监管的缺失不无关系,对于虚报的单位。暂时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