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 (第3/5页)
有说要投靠袁术,但是陈宫却十分愿意联合张勋防御陈留,痛击青州军。
而张勋则完全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开始分兵把守陈留地区。
其中汜水关、虎牢关、官渡、陈留城的四地的士兵就足有四万五千人,更有一万五千人跟随张勋屯兵长社,与四地首尾相连。
要知道,围城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外有援兵,只要张勋大军在长社有援兵,青州军就没有围城的资格。
这种布局最妙处在于可以随时渡河攻击大和对面的伊籍大军。
当陈宫提出这种布局的时候,张勋马上看出了其中的好处,马上就要渡河,从虎牢关攻击在伊籍手中控制的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
张勋之所以会有这种提议,乃是因为现在伊籍大军正在东平和张燕大军“作战”,那即是说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的军队一定不会很多,这几个地方可以一战而下。
但是陈宫却否定了这种计划,他认为张勋大军在陈留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攻击伊籍,而是为了预防在河东郡的于禁大军翻过太行山攻击河内,奇袭虎牢关。
而且因为有大河的阻挡,即便是渡河攻击乌巢等地,伊籍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回援。
张勋深以为然。
其实这正是陈宫的优点,也正是陈宫的缺点,正是因为陈宫敏锐的大局观,使得陈宫才会有此错误的判断。
于禁大军当然不可能出现在虎牢关前。
而且乌巢、延津、平丘、白马这四地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一万人。以张勋大军的实力还是可以在伊籍大军回撤前攻下一两座城市的。
这算是太史慈兵行险着了,太史慈草就已经算定陈宫没有这个胆量在这时候渡河攻击伊籍控制的几座城市。
其实伊籍手中一共有五万大军,乃是前两年冀州接收甄氏家族的大军。
这支军队并非是青州训练的正规军,只可算得上是冀州训练的民兵,而且远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唯一的长处就是因为曾经是甄氏家族的私兵,所以团结协作能力不错。
若是按照太史慈的意见,只留一万大军在乌巢、白马、延津、平丘等四地。
剩下的四万大军都跟着伊籍大军从濮阳城出发渡河去和张燕与高顺作戏去。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不过伊籍却觉得这么做太过冒险,为防万一,所以在黎阳偷偷留了一万士兵,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袁术的大军在到达陈留城之后马上渡河攻击。若是太史慈日后问起来,当然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
谁知张勋的行动完全不出太史慈所料,张勋的大军根本不敢渡河。这令后来退回到大河对岸濮阳城的伊籍佩服不已。
不过这是后话,现在伊籍在乌巢等地的军队就是隔着一条大河与张勋大军对望,平静得很。
与此同时,袁术命令自己手下的上将陈纪,带领三万军队,跨过颖水的西岸,来到东岸,在细阳、相县、萧县一带布防,作出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架势,对萧县东北方向的沛国进行严密的监视,正如太史慈所料,袁术要把沛国变成一个埋伏圈。
其余军队,陈兰的两万大军固守山阳和丰县,与陈纪大军遥相呼应,同时严密的监视汶水,以防徐州的臧霸大军北上。
至于袁术手下的大将李丰、梁刚两支大军一共五万人急行军直奔东平而来,当然是要支援张燕,与张燕夹击伊籍大军,而袁术自己本部的五万大军则在后面稳扎稳打,向前前进。
袁术的这些行动当然不可能瞒过太史慈的眼睛,情报源源不断的向太史慈传来。
太史慈知道时机已到,于是传信到徐州,命令臧霸大军马上掉头,准备渡河个,更令郭嘉全面展开对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