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 (第2/4页)

失;另一方面,关西豪商鼓动长崎奉行所扣留郑智、郑柔等人,尽管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帮了郑克臧的忙,但是从礼法上却给了郑克臧一击耳光。

既然双方的矛盾已经趋于激化,因此在两浜组的恳请和鼓动下,关西豪商集团也就半是被动、半是主动的在幕后推波助澜。由此,老中会议新一轮的讨论结果与前一次会议达成的一致来了个180度的原地大调头。

明泰顺元年、日本元禄十一年八月十九日,长崎奉行所代表幕府向明郑在日商馆递交一份国书,国书中明确提出“明郑自虾夷地撤军并将全岛交还松前藩、赔偿松前藩白银四万两、抵日商品由日方订价、渡让琉球宗主权”等四项要求。长崎奉行还声称,若明郑不应允上述条件,幕府将派兵自行夺回虾夷,且今后将诗情况禁绝明、日之间贸易。

对于日方梦呓般的要求,郑克臧当然予以拒绝。在他看来日方所谓中断明、日贸易的威胁太过可笑,明、日贸易事实上已经无法中断,即便双方之间直接交流的途径被迫堵塞,明郑亦可以通过由其管控的朝、日及琉、日之间转口贸易将大明商品在日销售继续下去,而日方却要因此承受额外增加的转口成本,吃亏的还是日本人自己。

至于日军进攻虾夷地的可能虽说不是没有,但郑克臧却是不惧,毕竟虾夷地在陆奥以北,单单一个补给问题就该让幕府头疼不已,更何况,如今的日本,海贼大名早就变成了旱鸭子,没有制海权,日本人能不能登陆虾夷岛还是一个问题,即便在明郑水师疏忽下登陆了虾夷岛,也基本上只能落下个有来无回的结果。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郑克臧并没有理会幕府方面的最后通牒。

当然战略上蔑视、在战术上重视。是年九月二十二日,郑克臧南巡湖南、广东之前正式授权枢密院,一旦确认幕府出兵虾夷地或者日本没收华商商品、驱赶明郑船只,可不必请旨立刻命令东洋舰队北洋分舰队进占对马及壹歧作为报复。

此外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明、日战争,东洋舰队的提督公所移驻虾夷地、而北洋分舰队的总领公所也临时以往石狩川城。虾夷地都护府还额外获得六万贯内帑,以扩建函馆、十胜、钏路、根室、室兰五处港口,其中函馆、钏路和室兰为主要港口,十胜和根室为备用港口。为了确保明郑在东虾夷地的存在,水师武备学堂捕鲸队也随后奉命移驻钏路。

明郑已经做好的应对的准备,此时日本方面因此迟迟没有接到明郑方面的回应,且发觉大明赴日商船的数目也出现了暴减的趋势,所以幕府判断认为明郑可能是拒绝了己方的要求。根据递交给明郑的照会的内容,幕府应该立刻对明郑实施绝交和商业制裁以及军事打击。

然而事到临头了,幕府内部又有人出现了动摇。

有人会惊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怎么还会有人动摇,是不是这些人亲郑?亦或是这些幕府大佬被郑藩收买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原因很简单,幕府没有钱了。

日本元禄年间的世道,一言蔽之正由繁荣陷入慢性的财政危机。

江户前期日本天下太平,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到了元禄年间,耕地面积已经增长到战国末期的三倍以上,再加上这一时期德川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将战国时期“六公四民”的年贡标准调整为“四公六民”。耕地面积增长了,年贡降低了,农民手中就有了钱。有钱了,消费就相应增加,这便刺激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幕府掌握的金银铜矿的产量居高不下,在三代将军家光时代幕府一度积攒下来六百万两的金银。

可是经济的繁荣养成了奢靡浪费的风气,为了享乐,出产甚少的日本大量进口国外商品,而日本本身没有足够的货物外销,这一进一出便造成了巨额的出超。仅仅在庆安元年(1648年)至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