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 (第2/4页)

而儒家最主张与民修养,反对穷兵黩武的政策,因此上升到这个高度,甚至可以说是质疑郑、朝联姻一事了。

“穷兵黩武?东宁穷兵黩武跟朝鲜有什么关系。”秉承朝鲜国内党争不断的政治传统,小小一个送亲使团内也四分五裂的各持己见。“只要郑氏能把清人的注意力牵制在南面,我就支持郑主穷兵黩武了。”

“不要自家人意气了。”看到之前说话的第二人想出来反驳,副使忙出面阻止,不过最好的阻止办法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先说自己的印象,所以副使只是一点之后便自顾自的叙述起来。“就本官所见,东宁百业萧条却是不争的事实,但澎湖一线往来的夷船却也说明东宁商路活跃,或可以由此推断,东宁对内涸泽而渔,对外全力发展与夷人的贸易,想必钱还是有一些的,有了钱自然能养军,有了数万大军自然能在清人的攻势下坚持一段时日,甚至为清人造成一些麻烦,只要清人有麻烦了,朝鲜自然能少受到一些压力。”

“你们注意到没有,东宁的武官都格外的年轻。”正使忽然冒出这么一句来。“据说打惯仗的老臣子不是在施琅攻台时阵亡了,就是投降了,至于没死的,也被弃而不用,譬如那位赫赫有名的武平伯刘国轩大人。”一众随员都若有所思着,就听正使继续说到。“还有郑氏跟明廷的关系,我们来时都已经知道了郑氏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野心,如今看起来似乎更加严重,明室连一个忠心耿耿的臣下都没有,完全已经是傀儡了。”

“这倒跟日本的幕府,高丽时的武人政权并不相同,似乎是安南北河郑主与广南阮主的格局。”副使附和着,但随即话锋一转。“可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一名属员眼睛一亮,嘴一快便嚷了出来:“大奸之徒、上下离心?”

“你说错了!”正使摇摇头,否定了对方过于轻巧的判断。“本官以为这说明了郑军未来几十年的将领都已经预备妥当,而且若不是明室这块招牌还有用,郑家就早就抛开了。”正使下意识的摸了摸胡子。“听说郑氏夺了琼州,正源源不断的往东宁输运人口,可人呢?我们怎么一个都没有看见?”正使越说脸上的阴云便越凝重。“这是不是在证明,郑氏正在不断开发全岛。”如此一来之前所谓百业凋零、人口稀少的推断全部要被否定。“如此才能说得通,咱们为什么见不到人了。”

副使仔细品味了正使的用词,眼睛猛地张得大大的:“大人说了这么多,是想说,东宁正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回中国?这不可能吧?大人一定是弄错了。”

“这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正使摆了摆手。“你不要跟我争什么,我也不想跟你争谁对谁错,须知道我们只是把各自打探到的东西汇报给朝中大人,至于大人们怎么判断是大人们的事。”

副使想了想莞尔一笑:“大人说得有道理,你们,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意见”

210。张铭澄

“统领,最近鞑子浙江水师太猖狂了,巡海船都开到了东大洋上,下面弟兄已经还几次被撵回来了。”在泗礁岛上的议事大厅里,几名船长正群情激奋的向房锡鹏要求着。“统领,如今咱们也算兵强马壮,就干一票大的吧,好好杀杀鞑子的威风。”

房锡鹏的目光则落在一旁就坐的林璐斌的脸上:“林大人的意思呢?”

林璐斌眯起眼睛扫了扫在场的武官:“不是本官故意跟几位大人唱反调,如今虽说舟山队有四艘大福船、七艘大鸟船、二条艚船,可谓实力远胜以往,但惯常海战的老底子不过九百多人,万一硬碰硬折损了,哪怕十个八个,对本队都是莫大的损失。”

林璐斌的话听起来是好心,但却有人觉得对方小觑了自己,当即说起了怪话:“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要是怕死,咱们也不会出来跟鞑子干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