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5页)

每当与人提起毕业,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部影片。

伴随着达夫·格鲁辛(Dave Grusin)与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原声音乐,还有那两首脍炙人口的《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和《斯卡布罗集市》“Scaebrough Fair”,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风花雪月的年代。

清新的民谣,宛如我们手中曾经拨动的吉他,每个音符都流淌出毕业时分的心境。而本杰明一脸茫然的样子,不禁让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观看片子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札师弟。当时影片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笑,因为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确实很抢眼。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能够把20岁的毕业生本杰明诠释得如此之妙,着实令人惊艳,也许,这与霍夫曼本人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毕业生》是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杰明就是霍夫曼。

银幕上,本杰明毕业后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搭乘父母为他准备好的顺风车,还是靠自己的双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最后,小本选择了后者。

同样,在银幕下,出生于音乐世家的霍夫曼也放弃了做一名优秀小提琴手的机会,毅然投奔到自己喜欢的演艺之路上。

然而,在帕萨蒂纳戏剧学院毕业后,长相平凡的他却不得不面临着失败和窘迫的生活。

为了延续自己的演员梦,也为了糊口,霍夫曼在毕业后从事过很多工作:厨师、文案、侍应生甚至是厕所的清洁工……回忆起那段日子,霍夫曼总是感慨良多:

毕业生:逃离青春的迷茫和诱惑(3)

“那个时候,我也曾想过放弃过(做演员),因为感觉很迷茫、看不到希望。我开始消极地对待自己,靠泡妞和大量的酒精来麻痹,总之当时我干过不少的荒唐事!”

听完这句话,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毕业时的苦闷。

面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面对与大学时相处4年的女友分道扬镳,当时的我几乎整天喝闷酒,胡乱发脾气。有一次,还因为去夜总会寻求刺激,不幸被警察叔叔抓住,拘留了一宿。甚至,我还幻想自己变成一头猪,只知道吃喝拉撒、天天无忧无虑……

现在说起来,真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我确实自卑到了极点。

后来,慢慢地,我想开了,也明白了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于是,便平静地接受现实,努力地工作。

“既然做不成猪,那就要像个人,一撇一捺地活着!”我用这句话不停地给自己打气,每天喊着“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燃情话语,心态终于稳定下来,又找回了曾经的自信。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会有回报”。在那一年的年底,我的工作终于有了起色。

而疯狂之后,当年霍夫曼也像我一样醒悟了。

他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寻找演戏的机会,终于在《毕业生》中,他找回了失去的青春,也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再回到我的大学一年级。

当《毕业生》结束时,我隐约听到老师说了一句话:也许4年之后,等你们再看完这部片子,就笑不出来了!

一语成谶。在毕业时分,当我们再次观看《毕业生》的时候,虽然还是同一场电影,同一群人,笑声却消失了。因为我们即将毕业,我们已经迷茫。

我们面对真实而残酷的社会,就好像本遇到罗宾逊太太——先是不知所措,然后被欲望诱惑、堕落,最后被无情地中伤——这其实就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难免经历的遭遇。

本的幼稚可笑,实际上是一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