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 (第2/5页)

“放肆,张淮鼎,见了皇上还不下跪。”李杰呵斥道。

“皇上?”张淮鼎愣道。

海无影笑笑:“你就是张淮鼎?”

“正是。”

“朕就是当今皇上。”海无影边说边坐下道:“张淮鼎,是朕让他们请你来的,这其中嘛,可能有些误会,朕代他们向你道歉。”

十多年前,张淮鼎便随同其父张议潮入宫见过李儇,后来,李儇登基时,张淮鼎也出席过登基大典。只不过,那时的李儇还是一名孩童。虽然相貌变化颇大,但多少还有些相似。

尽管张淮鼎心下不满,却也不敢在皇帝面前放肆,又见海无影平易近人,语气也随之缓和下来:“如何证明?”

“证明?”海无影想了想道:“先帝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令尊张议潮张爱卿卒于长安,当时,朕还是太子。虽然尚处于懵懵之中,但朕还是记得,先帝在咸宁殿接见了你等,并当场言及,‘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以此作为对令尊生前功绩的评价。张淮鼎,可有此事?”

说起这张议潮,实为大唐之一大功臣,张议潮的回归更是晚唐时期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安史之乱后,西域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自永泰二年(766年)起,相继占领了河西重镇甘州、肃州等地,之后的十多年间,又陆续攻克了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到元和三年(808年),安西都护府也为吐蕃所破,由此,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并引起骚乱,而国力有所恢复的大唐朝廷乘机出兵,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

大中二年(848年),胸怀大志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率众在沙洲一带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起义。他率部众披甲执锐,与吐蕃军队在城内展开激战。城中的汉人纷纷响应,人人争相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沙洲城中的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难以抵挡,于是仓皇逃出沙洲。之后,由于吐蕃国内的政治阴谋和内讧不断,每当遇到张议潮所部强有力的挑战,吐蕃军均以失败告终,这就导致了吐蕃人在河西的统治土崩瓦解。到了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声震西域。

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已经将近七十年,但是,对于河西之事,朝廷却是一无所知。取得沙洲控制权的张议潮完全可以据地称王,雄霸一方。然而,张议潮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后,立即派遣十路使者,分赴京师长安,向朝廷报捷。由此可见,张议潮确实胸怀归唐之心,和其他节度使完全不同,并非贪图个人权势,而是一心维护大唐的统一。

尽管后世的史学家出于某种目的,很少提及这段伟绩,但张议潮之举,维护了国家的一统,在当时的确算得上是一件令人称颂之事,哪怕是与唐初那些开疆拓土的名将们相比,也不遑多让。只是随着大唐的衰败,这样一位英雄也渐渐被人遗忘。

海无影所言使得张淮鼎完全相信,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必是当今皇上无疑。略微整理了一下衣衫,张淮鼎拜倒在地道:“微臣沙州(今甘肃敦煌)刺史张淮鼎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爱卿,免礼平身。”

“谢皇上。”

海无影漫不经心地问道:“张爱卿,你来长安,所为何事?”

“皇上,微臣有罪。”

“罪?何罪之有?”

“皇上,微臣未得朝廷指令,私自来京,罪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