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 (第1/5页)

于是三人下次再来便带来了更多的朋友。

一来二去的,请教姚时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又以寒门学子最多,没办法,这个时代,请一个先生难,请一个好先生更难。

大部分人读书都是靠自己摸索,许多问题读一遍不懂,那就读十遍,百遍,读得多了,似乎就明白了。

可有些问题不懂就是不懂,而懂了的问题让他们组织语言写下来,讲出来,却总比别人明确解疑过的少些什么。

所以姚时的有问必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姚时这才发现他们很多问题都不懂,而其中有些问题明明很简单,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便忍不住在文园里开了课。

其实就是自己准备了课程,天气好的时候就到文园随便找块空地坐下授课,愿意听的就坐下来听一听,不愿意听的起身便能离开,自由得很。

可课程结束后,围住他的人依然有不少,师弟们见大师兄忙成那样,便轮流过来帮忙。

那段时间文园特别热闹,同时阅边的茶楼也掀起了授课风,林清婉见了,便干脆让林安建了求知苑。

中秋那天林清婉亲自请了姚先生剪彩,便将求知苑的运营模式张贴公告。

五文到二十文的确不贵,迄今为止,文园还未有超过十文的课程,这意味着,一堂课最多也就三个半大包子。

课程自由,先生们要开课前得提前一天将课堂所授的主要内容张贴出来,以供学子们选择。

有意的才会掏钱去报名拿木筹,第二天持木筹进教室听课。

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一堂课的人数都做了限制,不限少,却最多不可超过六十人。

目前在求知苑授课的先生主要是跟着姚时的江陵学子,偶尔卢肃也会来,大部分人还在观望中。

姚时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不可能回江陵去了,而林清婉也表示了会将他家人接过来的承诺。

所以姚时在考虑过后便答应了留在苏州,也留在了求知苑。

中秋节前,姚时的妻儿总算被接到了苏州,林清婉知道姚时不是很有钱,应该说这群跟着姚时留在苏州的学子多数都没多少钱了。

在夏收前,已经有一批人离开了苏州回家去了,其中大部分是梁国人,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各国的人。

如今跟着姚时留下来的大多数是籍贯在江陵的学子,余下的则是还念着阅里的书。

对他们,林清婉的对策也不一样,非大梁的学子,凡愿意长留苏州或大梁的,她都会派人去接他们的家人来同住,自然也会给他们安排好房子。

求知苑里后面一栋栋独立的两进小院子就是为他们建的,现在还没建全,但姚时一家人却已经能安排进去了。

文园的环境很好,除了离市集有点远外,这儿真是哪儿哪儿都适合他们这些读书人。

前面就是书院式的求知苑,隔壁的文园来往也无白丁,山上是有名的卢氏家学,出门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各种果树。

春有春的绚烂,夏有夏的繁茂,秋则是硕果累累,就是冬天都有数不尽的寒梅飘香。

就是刚带着儿女到苏州的姚太太都喜爱不已,一住下,看着被圈进院子里的桃树就舍不得走了。

她一直想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棵果树,却一直没有机会,一开始是没地方,毕竟跟着姚时,一开始是住的地方小,且还是租的房子。

后来他当了江陵的宰相,倒是有大房子了,但那时她忙得根本就忘了这件事,等她再有这个念头时,姚时已经被贬了。

姚太太伸手摸了摸那棵结了不少桃子的果树,微微一笑,往院墙外面看了一眼。

院墙不高,但也不低,能够完全阻挡外面的视线,他们住在这里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