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4页)

苏中第一小吃街”,有特色的地方小吃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的,这可是商机。我请朱老夫子帮我留意点。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我父亲肥而不腻的猪头肉说不定也有一席之地。”我的话把老夫子逗笑了。

都是老乡,朱老夫子、高老师又是我敬仰之人,说实话,赚天下人钱,也不能赚他们的钱啊。我的包房虽不算大,五六个人还算很宽松,能游刃有余。周爱华吩咐我,有好菜尽管上,不差钱。高文年插了嘴:

“什么好菜坏菜的?又不是外人,来几个地道的家常菜就行了。最好是……带些三圩特色的。”

“好好,就按恩师的吩咐。”周爱华连忙附和。又转过去问朱老夫子:

“朱老师,你也点几个自己喜欢的?”

“随便随便。”朱老夫子连忙摇手,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吃方面不讲究。

高文年坐在中间,两边,一个是朱老夫子,一边是周爱华,人事部长背对门口。桌上除了周爱华的司机高挂免战牌,其他人看来都不是等闲之辈,跟前的高脚杯子斟得满满的。

小四川把冷菜摆齐后,我就让根宝烧菜了。凤姐说过,出门看天,烧菜看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嘛,周爱华大店吃得多了,家乡菜肯定吃得不多。我吩咐根宝,除了几个精品菜外,多烧几个家乡菜,别致一点。

第一个是韭菜蚬子炒蛋,很平常,但很有特色;第二是烧螺蛳,根宝多放了些黄豆酱、蒜头,甜甜的,辣辣的,很有滋味;第三个,是烧鸡杂,正宗的草鸡,三斤多呢,我早上才买的,浑身全部利用起来,鸡血、鸡肠、鸡肝等等,大杂烩,据说石城人很喜欢这样吃。这几个土里吧唧的菜把周爱华惊呆了,笑笑:

“好,真好。没有想到这几个菜这么地道,这真让我有点想起家乡了,唉;月是故乡明;菜是家乡好啊。”

“喝酒!”

几个三圩男人,一桌很有家乡风味的菜肴,免不了掀起喝酒高潮。依周爱华的身份、角色,多喝酒是免不了的了。

一瓶,两瓶,第三瓶又开了。就这么几个人,你说能不醉嘛。喝白酒最忌讳急、快,周爱华刚从石城来,又是拜望老师,又是招聘员工,马不停蹄,很是劳累。坐下后,早已饥肠辘辘了,接着直奔“感恩”主题,醉酒,也就情理之中了。人的酒醉的形式是很多的,有人喜欢一声不吭,蒙头大睡;有人喜欢胡言乱语,东拉西扯,南说江北说海;有人则喜欢借着酒劲,摸手摸脚的,揩些油。显然,周爱华属于第三种。面对自己的恩师,总要守点规矩,再怎么醉,也不可能出格。可是,周爱华是什么人?企业家、大款,怕谁?

小四川上菜了。周爱华有些嬉皮笑脸:

“我要请你敬我酒,叫我一声,怎么样?什么?‘周老板’?哈哈哈,不行不行,叫——哥哥唦!”

周爱华摇摇晃晃站了起来,酒杯摇摇晃晃,洒出了不少。此时,如果高文年断喝一声,我相信周爱华是断然不敢的胡作非为的,可惜的是高老师也醉了,无能为力,嗬嗬嗬地傻笑着。

看到小四川胸前一对馒头骄傲地挺立着,饱饱凸凸的。周爱华有些色色迷迷,目不转睛。突然,一个让人震惊的镜头出现了:周爱华抱住小四川,把头搁在小四川的胸前,好像一个要吃奶的小孩一样,乱蹭乱撞地寻找着什么,双眼紧闭,嘴里喃喃自语:

“我周爱华,单枪匹马,纵横驰骋。你……你们说,容……容易吗?容易吗?”

小四川先是退让躲避,后来不得不主动迎了上去——因为周爱华确实喝多了,跌跌撞撞,不上前扶住,可就惨了,“狗吃屎”是免不了的了。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真有点不知所措。我只有巴望这小四川能有化解这个局面的能力了,再说周爱华也是个有身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