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2/5页)

生女儿小琴要照顾些,对小红就疏远些。

有一天,小琴偷拿了父亲放在窗台上的五块钱,父亲没有找到,就怀疑是小红偷了钱,为此在家里大吵了一顿。

小琴害怕,就把钱藏在了小红的枕头下面,被大人发现。

这更加证实了小红偷钱的事实,小红被母亲骂了一顿。

小红知道不是自己做的,她被陷害了,在上学的路上,她找小琴理论,但小琴不承认。

小红气急,拿起路边菜农的扁担朝着小琴砸去,结果失手把小琴给砸死了。

于是,小红进了监狱,坐了十几年的牢,刚进来的时候她才十几岁,现在都快三十了。

这个案子对林晓玲的触动很大,她特意去看了小红,很沉默的一个妇女,不愿意交谈。

回到公寓,林晓玲把手头的笔记捋了捋,整个事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在她看来,这个案子的起因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红刑满释放后,回去怎么面对家人。

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结果,电影就是在一定生活基础上进行虚构。

林晓玲拍这部片子想表达的是理解和包容,那就要想想怎么才能让小红顺利的回家。

“我觉得你演不了犯人,你太年轻,这个角色一定要中年人才行。”林晓玲对室友说道。

“说的也是,这个角色还真不合适。”徐晶蕾看了案子,赞同道。

“我给你安排了一个新的角色,监狱里的年轻女警官,你负责陪着犯人回家,帮她适应外边的生活,还要对犯人进行教导,教她怎么样和家人相处。”林晓玲叙说道,“你这个角色起到情节推进的作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章 大纲

林子轩翻看着手里的剧本大纲,也就两三页纸,写的相当简略。

这个叫做《回家》的本子剧情不复杂,有两条时间线,一个是1980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还有一个是1997年,讲述了事情的结果。

因果关系明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

从现在的角度讲,为了五块钱发生如此激烈的家庭矛盾,可能性不大。

但放在1980年就合情合理了,那时候普通工人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五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再者说,这个家庭的背景本来就复杂,是再婚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太稳定。

那么由于一件家庭矛盾引发的惨案就有了情理基础,能让观众信服。

十七年后,小红离开监狱,即将返回家中,她将要面临什么,能不能被社会和家人接纳,是这部影片着重要表达的内容。

这十七年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1980年,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还没有开始,现在的京城,到处是高楼大厦,汽车遍地,电视机不再是稀罕事物,手机和电脑正在逐步普及。

小红在监狱里的这十七年,和社会脱节了,她出来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监狱不是说把犯人放出去就完了,还要帮助她们适应社会,重新生活。

于是就有了监狱女警官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代表着行政机关,要教会小红在监狱外边怎么生活,怎么和家人沟通,起到一个桥梁和引路人的作用。

女警官和小红两人互相支撑,如此这部片子的架构就较为完整了。

如果让小红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世界,她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最终可能会酿成悲剧。

当然,这么拍的话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或许更有深度,却太过灰暗,审查上过不了。

所以说,女警官的角色不仅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