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5页)

为了不惊动城中的百姓和官员,伯益命全家人从宫中的地下暗道悄悄地走出去。暗道的出口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周围有许多树木,十分偏僻,平时很少有人来往。这条秘道是当年在禹王的授意下,伯益亲自设计并指挥挖掘的,是一条防备暴乱的逃生通道。地道挖成后还从来没有使用过,如今倒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全家人通过暗道走出了王宫。出了暗道后,他们分成几拨,分别从四门出城,约定到城西三里处的女娲庙聚齐。伯益和夫人带着几个年龄较小的孙子乘坐两辆驴车分别从北门和西门出城。

读者也许会问,姒启的军队还没有来到,伯益打算出逃,为什么还要如此小心呢?

原来,伯益完全是为了城中的官员和百姓着想。他心里清楚的很,如果他大张旗鼓地带领家人逃亡,势必引起城内大臣和百姓的恐慌,一些大臣和百姓就会加入到逃亡队伍里,整个都城就乱套了。而那样一来,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弄不好还要造成许多人无辜的伤亡。

从这一点来看,伯益还真是一位品质优良道德高尚的人。

傍晚时分,伯益全家在城西女娲庙会齐,清点人口,老少三代共计三十九人。

虽然天色已晚,好在正值月圆之夜,伯益便带着全家人借着月色连夜逃往翼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因为伯益精通鸟兽之语,进入深山与鸟兽为邻,这是他最好的选择。从此伯益的赢姓家族隐居山中,再也没敢露面。

伯益的后代在夏王朝统治时期,一直隐居在民间,始终没有入朝为官。直到夏王朝灭亡,伯益的后代才敢出头露面。商灭夏后,伯益的后裔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为官,世袭费侯之爵。第十任商王子太戊执政时,子太戊任命费侯中衍为车正,中衍就是伯益的二十八代孙子。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主要掌管车辆的制造、使用和管理。夏商时期,车辆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的车正在朝中很有地位。中衍的后人蜚廉生有二子,长子名叫恶来,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的祖先(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次子名叫季胜,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的祖先。这些都是后话,在此简单交代几句,表过不提。

——————————————————————————————————————

翌日辰时,已经到了上朝的时间,群臣都陆续来到殿外,等候上朝。

可是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新王伯益还是没有出来。

群臣都很纳闷,新王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姒启的军队吓得病倒了?

此时已经是巳时,再过一会儿就是午时了,伯益依然没有动静,群臣议论纷纷,胡乱地猜测起来。

就在这时,在外巡哨的探马来报,说姒启的军队已经离都城不远,不出半个时辰就兵临城下了。

大臣们立刻恐慌起来,这都十万火急了,天子怎么还不出来?大家急了,催促殿头官赶快请天子临朝。

殿头官便转入后殿,工夫不大,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喘嘘嘘地说:“不……不好了,他……跑了!”

“谁跑了?”大臣们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追问。

“天子跑了!”殿头官说,“听宫里人说,昨天下午他就带着全家人跑掉了。”

大殿上一片哗然。

群臣立刻嚷嚷开了,七嘴八舌说什么都有,仿佛一杯开水浇在了蚂蚁窝上,顿时乱成了一团。有的人顿足捶胸地说:“上当了,上当了,我们全都上当了!”

如今兵临城下,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改换门庭,投靠姒启,尊他为夏王;另一条就是与姒启对抗到底,宁愿一死,也不肯尊他为王。

于是大家商议,结果,群臣谁都不想死,无一人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