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第1/2页)

&ldo;是,君子當弘揚正氣,不過,有時也要考慮結果,畢竟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一件事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就一定會有好的效果,&rdo;李彥想了想,試圖與左光斗解釋自己這麼做的原因,總不能用道德來評判。

何況,就算東林黨自詡正氣凜然,在未來還是引起很大爭議,君子小人之分。有時候或許真的很難說。

只不過就好像李彥很難接受左光斗的觀點,左光斗也拒絕接受李彥的說法,依然堅持他地觀點,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雖然認識的楊漣、魏大中等人的身上,就好像經常在網絡上發生的那些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李彥稍作試探便放棄了說服左光斗,畢竟交淺言深,何況對方來訪是因為他地名氣,而未必有多看重他。

在京城,李彥認識了許多後世耳熟能詳的大人物,短短時日便有多位官員、文人、國子監的學生、士紳顯貴或拜訪、或邀請,讓李彥不堪其擾,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帶上家丁。在北京的大街上遊蕩。

北京地街頭與天津相比。顯得更加熱鬧。旗幡招展。店肆林立。街道更寬。可行人也更多。各種聲音交雜在一起。沸反盈天。

仔細算來。李彥來到明朝已經四個多月。做地事情不少。但也不多。真正拿得出手地也就是彈子鎖和華夏社。其它如風車、車床、軸承等都沒有弄出規模。其中固然有技術上地原因。也因為天津這個市場太小。不過十幾萬人。很多東西都發揮不上作用。

雖然說天津地處漕運地要樞。運河上來往地商人很多。不過比起臨清、北京又差了許多。前者是運河與華北地樞紐。南方地商品多在臨清上岸。繼而輻射華北市場。再往北地話。又多是直接送到北京。天津地作用更多體現在官方地漕運上。特別是為了支持遼東戰場。籌集糧餉器具。

在這個交通尚不方便地時代。本地市場顯得尤為重要。雖說成功地商人可以將生意做到全國各地。李彥地人手顯然不夠。缺乏這樣地人才。

李彥一路行來。一路琢磨著在北京地發展。彈子鎖地潛力已盡。發展空間也不大。出版業雖然能名利雙收。不過風險也大。很容易招來非議。得步步小心。必須得發展一種常規地產業才好。

上次與商人們接觸。李彥知道這時代賺錢最多地。還是那些常見地商品。譬如布匹、絲綢、糧食等等。無它。就是量多而已。只不過這些行業也是開發得最為充分。李彥沒那個實力。也沒那個手段現在插足。

李彥看著那些生意很是不錯的米行、布店、油坊,漸漸有了想法,他來這裡不是單純為了錢,既然無法直接進入這些行業,那就從周邊著手好了記得有則管理案例,說當年美國西部&ldo;淘金熱&rdo;,結果很多人去淘金,真正發財的卻是那些做淘金者生意的。

米糧、布匹這些生意都有人在做,李彥來做也不會與別人不同,但他可以做周邊,譬如加工糧食、布匹的工具、機器。

李彥發現自己過去執著於工具機,還是眼界不夠開闊,直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那麼些店鋪,才知道走了彎路。

要了解這個時代加工糧食,以及紡織的工具並不困難,包有才能夠搜集到很多有用地資料,而且憑藉著《華夏商報》與商人的關係,李彥甚至能去現場,或者弄來實物進行研究。

通常來說,所謂的稻米加工無非就是舂,用人力,也有極少用水力的,麵粉的加工是石磨,都只能說是簡單的工具。

對於這兩種工具,李彥最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水力,北京與天津不同,周圍有不少的山,利用水的落差,建幾個水車應該不是問題。

因為有豐富地風車製造經驗,造水車對於華夏工場地木匠來說,並不是問題,關鍵就是水輪的設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