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頁 (第1/2页)
自從薩爾滸之戰以來,遼東和建奴就像是一座大山,始終壓在大明的頭頂之上,從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明軍一敗再敗,最後丟掉了遼西走廊,一直退到山海關,身後就是北直隸,就是京師。
彼時,也就是在廣寧之戰的前後,李彥和他的復遼軍在遼南開始崛起,明朝以文統武,文官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武將的地位相對比較低,所以在遼東數次大戰當中,人們知道的只有楊鎬、熊廷弼、袁應泰、王化貞、孫承宗、袁崇煥等人,這些都是文官。
所以復遼軍數次勝利,後來李彥已經不再親自領軍作戰,專門搞軍事、地方建設,但是在大明地特殊體制下面,李彥得到的名望,也遠遠超過王國興、駱養性、郭振明等武將。
對於京城的老百姓來說,這幾年遼東的形勢好了,京城的市面好了,不用再像從前那樣惶惶不安了。天子腳下,百姓的耳目相對更靈敏些,也歡談論天下大事,對於遼東的事情當然不會陌生,對於李彥這位年紀輕輕,未及弱冠就領軍出征,不到而立就貴為一方巡撫地傳奇青年,更是耳熟能詳。
大家聽說是李彥回來了,而且是剛剛打了勝仗,無不歡欣鼓舞,自發地聚在街頭,歡迎李彥進城。
雖然不能帶兵進城,但是親衛還是能帶的,李彥大致也能想到進城後會遇到的情況,本來就是要高調,要弄出動靜來的,就算街上沒有人,包有才的情報部也會想辦法搞出些動靜。為了應對這些情況,同時也是讓下面的親衛領受京城百姓夾道歡迎地榮譽,李彥這次帶進城的,都是一些經久沙場的老兵。
這些老兵。無一不是戰場上摸爬滾打。從死人堆里活下來地。經歷了戰場地洗禮。他們地身上。都有一種平常人所沒有地肅殺之氣。人們遠遠。似乎就能從他們地身上。感受到遙遠遼東地戰事之慘烈。
這些老兵能夠成為李彥地親衛。都曾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又因為受了傷。落下殘疾。不適合再上戰場。就給調到親衛營充當親衛。
雖然如此。李彥身邊地這支傷殘親衛地戰鬥力卻不容小窺。他們不能再上戰場。是因為復遼軍地戰術體系要求進退如一。他們因為這樣那樣地原因。無法適應整體作戰。但是在近身保護和格鬥方面。依然擁有強大地實力。
何況。他們都是從戰場上活下來地。戰鬥地意志和決心。以及對死亡地漠視。又是常人難以達到地。
京城地百姓在街道兩旁歡迎李彥。看到這支渾身充滿肅殺之氣地隊伍。一時之間。長街兩側竟然悄無聲息。大家都只是靜靜地看著。只有馬蹄落在石板街道上地聲音。
親衛之中。有地人只有一隻胳膊。有地失去了耳朵。大家看著看著。有地人竟然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ldo;好兒郎啊……&rdo;
不知道是誰先嘆息一聲,大家都開始說:&ldo;好兒郎啊……&rdo;
李彥從南門京城,以及長街上發生的事情,很快傳遍了北京城,有很多百姓自發地跑到李彥住的四合院所在的巷子外面觀看。雖然李彥的親衛只是在四合院的門口警戒,但是大家都自覺地留在巷子外面張望,用京城百姓自己的話來說,咱們不能給好兒郎們添麻煩,能夠遠遠地看上一眼,那就行了。
京城太白酒樓的掌柜也來了,一看巷子口這麼多人,馬車進不去,只好下來步行,還是沒法子到前面去,只好扒開人群,大聲吆喝:&ldo;我們太白酒樓給兒郎們準備了些酒菜,特地送來,大家都讓一讓,讓一讓……&rdo;
前面的人一聽,連忙讓出一條走道,那些靠著巷子口的還在那邊張望,突然後面有人拉,很不耐煩地說道:&ld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