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5页)

国人为何喜欢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废?民俗学是这样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解释的:

其一,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

其二,缘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猫阿狗、铁蛋柱子之类,既有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

其三,讨个吉利口彩,如家宝、来福、喜儿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自秦汉之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场合使用。

名人的小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名”,当属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则莫过于晋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晋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传说是由于“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的缘故。

民间为何有送灶和迎灶的习俗?

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说的辞灶、接灶却是过年习俗的一部分。原来,依照《抱朴子内篇》的记载,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在民间的灶神旁边经常有的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灶神一般用纸绘成,称为灶马,平时贴在灶上神龛中,送灶时将它揭下,用火烧之,让灶神乘烟上天,目的是祈求来年过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灶神的宫殿其实很简单,就在每家每户的灶上留一个小龛,两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这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和顺的美好而又朴实的愿望。

小年的习俗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泥砌的灶头,所以不再贴灶马,但是在辞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会有一些放鞭炮之类的活动,而且要在厨房里早早地点上灯。原来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间又称为过小年、交年,放几响鞭炮也算是应个景儿。民间本来也有在灶君生日时,在厨房尤其是灶上点灯以示祭祀的习俗,称为点灶灯;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点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

第二篇 民间风俗(8)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