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本书献给没有胆量的人
大多数人投身投资业是出于一种摧毁理性的原因,和良家妇女沦为娼妓的原因如出一辙:这个行业不需要艰苦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智慧的群体行为,而且对于别无所长的人来说是一种实际的赚钱手段。 ——理查德?奈《华尔街丛林》
每一笔巨额财富的后面都有深重的罪恶。 ——巴尔扎克
前言
1993~1995年间,我在华尔街销售金融衍生产品。在此期间,我和另外七十来人在摩根士丹利的衍生产品部工作,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一共赚了大约10亿美元——平均到每人大概是1 500万美元。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能赚钱的一群人了。
我的部门是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造钱机器。摩根士丹利是顶级投资银行中历史最悠久、声誉最显赫的一家,而衍生产品部则是推动它前进的发动机。我们赚的10亿美元支付公司全球一万多雇员的薪金绰绰有余,而且还给我们自己留下了不少。部门的中级经理一年挣到了几百万美元,哪怕是最低级的雇员也有六位数的收入。而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那时都不过二十几岁而已。
我们是怎样赚到这么多钱的呢?部分归因于我们的精明。我曾和衍生产品这一行中最优秀的人共事过,我们掌握了现代金融种种复杂的精妙之处,难怪我们被称做“火箭科学家”。
摩根士丹利并非历来如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家显赫的投资银行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办公室的鲜花、精美的家具、优雅的合伙人餐厅和保守的业务作风都为人所称道。公司的信条是“第一流的业务,第一流的文化”。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银行业的全盛时期,公司面临来自其他银行的激烈竞争,从第一名的位置滑了下来。作为反击,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把注意的焦点从名转到了利,从此改变了这家公司。到1994年我加入公司的时候,摩根士丹利已经放弃了它的绅士风度,取而代之的是为赚钱而不择手段地销售金融产品。这一转变为摩根士丹利赚足了钱。
包括我加入摩根士丹利之前的雇主——第一波士顿在内的其他银行,无法匹敌摩根士丹利强制性的新销售策略。这家公司已经全方位的彻底改头换面。鲜花已不复存在,家具改成了板式的,交易厅的过道里塞进了油炸面圈架,忙碌的经理们就在那里匆匆吞下自己的午餐——假如他们还有时间吃午餐的话。这种强制性销售作风激发了新的信条——“第一流的业务,第二流的文化”。经过了数十年的和气生财,摩根士丹利的微笑背后开始露出了狰狞的杀气。
衍生产品部前进的号令来自公司的领导者约翰?麦克。麦克是从交易柜台奋斗上来的,在那里他现在还被称为“大刀麦克”。麦克的桌上放了一个金属的长钉子,有谣言说他会用它来恐吓无能的雇员。在完成了一笔银行业的交易后,麦克曾收到过一件特殊的纪念品——一部镶嵌在有机玻璃里面、已经摔烂了的电话听筒,那是他在交易厅工作时的遗留物。通常的纪念品都应该是一块刻着公司名字的墓碑形状的有机玻璃。显然,有麦克做舵手,风平浪静的J。 P。 摩根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麦克的带领下,我那些头脑敏锐的上司都变成了凶残的百万富翁——一半是小丑,一半是狼。他们不是在进行复杂的电脑运算,就是发誓要如何“撕破对手的脸皮”,或是“整死某客户”。工作之余,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磨炼杀手的本能——在私人射击俱乐部,在非洲和南美狩猎,还有摩根士丹利中最重要、也是名字最贴切的竞争活动:固定收益部年度泥鸽靶射击比赛,简称(Fix Ine Annual Spo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