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3/5页)

咳一声,整理了一下思维,缓缓说道:“蔡大家也知我大汉百姓都是忠勇善良嫉恶妒丑的,看那袁术如此行为,围观的百姓自发的帮助晚辈,这才一举打退了袁府家丁。”

蔡邕长叹一声,语气缓和了下来,“在外面,志远一定要慎言,切记祸从口出;这次志远将袁术打了,以袁隗的性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明日朝堂之上,恐怕又是一番争论。

“蔡大家不用担心,晚辈已经决定今晚便会离去。”

蔡邕惊异的看着贾荣,良久之后说道:“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如今的雒阳城洪涛暗涌,非是久留之地。”

“只是志远回到北地郡以后一定要事事为百姓着想,日前所说我已经据实禀告了圣上,圣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一定能够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义,大汉如今已是危在旦夕,志远身为一方太守,一定要上报圣上,下安黎民,做一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蔡邕言辞恳切的说道。

看着蔡邕,贾荣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眼前的老人为了大汉不断的奔波,得到一句治世经典之论,为了大汉的百姓,更是亲自上谏汉帝,该承担多么大的压力,世家的恐怖实力,蔡邕不可能不知;刚开始的时候蔡邕很不待见自己,但经过吟诗事件之后,蔡邕始终以长者的身份出现在贾荣的身边,循循善诱,为了缓和贾荣与世家的关系,更是不惜放下颜面为贾荣周旋。

求收藏红票了,大家给力昂,家里没网线,只能每天网吧来回跑了,不过不会耽误大家看的,断崖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为了铁骑,兄弟姐妹们,站起来吧!

一三零章:雒阳(十六)

日暮西山的大汉,却有如此的忠臣,实乃大汉之幸大汉之悲也,喜的是乱世之中有这样为国为民着想的臣子,悲哀的却是一个蔡邕始终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大汉朝也必定会被替代,若不是自己的出现,蔡邕也难免悲惨的下场。

而今的大汉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迟暮老人,即使再好的药方,也只会让他多苟延残喘片刻,腐朽的体制,腐朽的朝政已经背离了民心,试想,百姓连最基本的种的地都在被逐渐吞并,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这些百姓就会揭竿而起,黄巾之乱只不过是一个警钟,不过这些却不能阻挡贾荣对这个老人的敬佩,就像后人能铭记文天祥这个人是一样的。

贾荣单膝跪倒拜道:“多谢蔡大家一直以来的帮助,此情此恩,贾荣必定铭记在心,日后蔡大家若是有用得着贾荣的地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蔡邕将贾荣扶起,责备道:“志远何必如此,想志远在北地郡所为也是为了大汉的百姓,你我同为汉臣,理应同心协力中兴汉室。”

贾荣点了点头,虽然内心不赞同蔡邕的说法,但贾荣却不忍心辩驳。

良久的沉默之后,蔡邕似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语气颤抖的说道:“志远可愿拜我为师?”

贾荣的大脑立时当机,愣愣的立在原地,一边的卫仲道急忙拉了拉贾荣的衣服,低声说道:“贾太守还不赶紧拜师,能得到老师欣赏的人很少的。”连日来的相处,卫仲道能感觉到贾荣这个人是十分不错的,有了师兄弟这层身份,那就更好了,之前贾荣和自己的父亲兄弟相交,不郁闷才怪了,只不过碍于父亲的面子没有提及,而今大好的良机摆在眼前,岂有放过之理。

三叩九拜之后,贾荣又有一种身在梦中的感觉,没想到自己有老师了,而且还是蔡邕,或许别人都会羡慕自己有一个山野奇人做老师,但却是虚构的,当有了这层身份,贾荣的身份也不会变的那么尴尬,一些士子也会理所当然的投靠在贾荣的麾下,再上之前贾荣在北地郡颁布的诏令,贾荣可以预料当这层身份公布之后将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多少人挤破了头的想要拜在蔡邕门下,没想到幸运女神竟然降临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