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4页)

去一封电报,对张经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返回拉萨、阿沛带着《协议》原件到达以后,将召开西藏“民众大会”讨论《十七条协议》。7月23日,*喇嘛返回拉萨。后来在拉萨举行的“民众大会”建议*喇嘛认可《十七条协议》。10月24日,*喇嘛正式致电毛泽东主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 2005年6月19日摄东噶寺主殿 2005年6月20日摄东噶寺里*喇嘛和张经武会晤的房间 2005年6月20日摄席,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参见《喇嘛王国的覆灭》,梅·戈尔斯坦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喇嘛自传》,经联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初版)东嘎寺里,张经武和*喇嘛会晤的地方,至今保持原样。房间相当狭小简陋,里面仅一沙发、一茶几,墙上挂着一张*喇嘛和张经武等人的合影。从亚东县城下司马镇开车到与不丹接壤、海拔4545米的乃堆拉山口,大约需要40分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骤降,路边已能见到积雪,点缀其间的杜鹃花显出几分冷艳和孤傲。两国的边防官兵显然相互都熟悉,我们过去后,要求和不丹边防军人合影,对方都很热情。其中的一位还主动用不流畅的汉语问中央*部的高飞处长是从哪里来的,听说是从北京来的,马上又跟一句“大官啊”,高处长答“普通老百姓”,没想到对方竟冒出一句:“那很厉害啊!”弄得大家都乐了。离开亚东前,我们又参观了噶举寺。该寺的主殿已是危楼,不能上楼参观,一层左边的殿堂还较坚固,门楣上悬挂有清驻藏大臣升泰题写的匾额“大放光明”。噶举寺在“*”时被毁损严重,连该寺第一任活佛的灵塔都被炸被挖,原址上现在还能看到裸露在外的钢筋条和半截塔基,不过后来已在旁边为之重修了灵塔。噶举寺里驻藏大臣升泰题写的匾额“大放光明” 2005年6月19日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八援藏的县委书记方 在西藏,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缺氧不缺精神。”这话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一种赞美,也是对高原人的一种生动描述。对内地援藏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真实写照。一到亚东,至帕里镇,县委书记梁海虹即早早赶来迎接。他是上海来的援藏干部,年纪不大,却充满活力,自信而有魄力,说起亚东,如数家珍。我们在林芝、山南见到的援藏县委书记,大都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据介绍,第四期援藏干部关于“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讨论,最近在西藏上下讨论得热火朝天。在山南地区乃东县,武汉市第四批5名援藏干部在乃东县委书记胡洪春的带领下,坚持“进乃东的门,做乃东的人”。胡洪春说:“我是乃东县委书记,不是单纯的援藏项目和援藏资金的书记,援藏资金一定要纳入全县统筹管理,援藏干部要与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他们克服生活、语言、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给武汉市街乡场与乃东县乡镇干部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武汉市援藏干部在西藏率先开展了乡镇结队工作。2004年9月20日,武汉市7个街乡场与乃东县7个乡镇在乃东县昌珠镇德娃林卡举行签约仪式,初步达成的援助项目共23个,协议项目资金260余万元,同时向乃东县7个乡镇捐赠物资资“小康村”藏民家里的陈设 2005年6月16日摄金合20余万元。2005年4月13日至20日,乃东县组织各乡镇组成缔结友好乡镇回访团赴武汉。通过乡镇对*流,武汉市缔结的友好街乡场又援助乃东县乡镇金额258万元。缔结友好乡镇的更大意义在于,使乃东县乡镇干部走出了雪域高原,开阔了视野,一些乡镇干部回到乡里后,按内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