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3/4页)

得这时战况,鸣号角收拢王辩军,李密乘机率领敢死队猛烈反击。隋军大败,争相过桥,溺死者万余人。王辩、杨威、霍世举、刘长恭、梁德重、董智通等6员大将阵亡,王世充得以幸免,洛水之北的隋军全线溃散。王世充自知战败负罪,不敢回东都,带余部直奔河阳。这一夜,疾风寒雨,军队士兵涉水过河衣服湿透,在途中冻死者又以万计。王世充独自带数千人马撤回河阳,自我关押请罪。越王杨侗在用人之际不敢惩治重臣,反而派使者赦免其罪,召还东都,赐金帛、美女以稳定其情绪。王世充收拢逃亡流散的残兵,得万余人,屯兵含嘉城,从此不敢轻易出兵。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却乘胜占领金墉城,义军迅速发展到30万人,陈兵于北邙山一线,向南威逼上春门。十九日,隋将金紫光禄大夫段达、民部尚书韦津出兵抗拒。段达看到李密兵马强大,胆怯率兵退回。李密纵兵追赶,隋军当即溃散,韦津死于战中。此战,李密数次抓住隋军撤退之机,猛击半渡之兵,穷追不舍,获得成功。

此战后,偃师、柏谷及河阳等地的隋将纷纷率部投降。江淮等许多地方的义军争先恐后响应瓦岗军,李密部队得到长足发展。瓦岗军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势力,这也是瓦岗军最兴盛的时期。在这时,各路义军首领如窦建德、朱粲、杨士林、孟海公、徐圆朗、卢祖尚、周法明等都奉表劝进,部属裴仁基等也劝李密登基称皇帝,甚至李渊都遣使奉他为主。但是李密想拿下洛阳后,在城内登基,故李密说:“东都未平,不可议此”。

在此大好形势下,李密在战略上像他曾经的主子杨玄感一样再次犯了严重的过失,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他总以为只要占领东都洛阳,天下就易为已有。从此长期屯兵于防守严固的东都坚城之下,与隋王世充军前后交锋百余战,贻误了向其它地区发展、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又极大的消耗了瓦岗军的力量,最后使他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未完待续。。)

第八十八章 农民领袖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或许算是农民起义,但是作为农民军领袖的李密却不是农民,而且还是出生极好的贵族,然而在隋末的历史中还是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义军领袖。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窦建德和杜伏威了。

起义后的窦建德一直在自称“东海公”的高士达手下混,没有独立领军的机会。后来在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的时候,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及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司马,让其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便提议由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前来投奔,郭绚却心怀疑虑。正值高士达也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作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窦建德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率兵至长河界地与他相会,共图高士达。郭绚部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郭绚军,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

自此,窦建德所率义军兵威大振。郭绚兵败后,杨广又派太仆卿杨义臣率兵万余前来围剿起义军。杨义臣于清河先歼灭了张金称的部队,由于杨义臣将所俘义军全部杀死,以至无人愿降,一些溃散在草泽中的残部相继投奔窦建德。杨义臣乘胜至平原,准备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部。窦建德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历观隋将,善用兵者,唯义臣耳。新破金称。远来袭我,其锋不可当。请引兵避之,令其欲战不得,空延岁月,将士疲倦,乘便袭击,可有大功。今与争锋,恐公不能敌也”。但高士达却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