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嵘�怂�惶嵘�⑺�庸ぷ仕�患庸ぷ省⑺�至朔克�环址坑泻芏嗟谋г埂U饩退得鳎�鼻吧缁岵还�礁械牟���词窃�械募苹�逯疲��皇鞘谐』�啤@畲毫幔��弦�椤�
中国已经由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差距过大的贫富分化、有失公平的利益分配过程,这些都是使“相对剥夺感”发酵的酵母。相对剥夺感的存在,终归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如果人们觉得自己“被剥夺”得超过了承受力,他们难免会采取极端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
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1)
作为主观层面的认同并非生而有之,它是在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被不断建构而形成的,人们对中产阶层的认同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个建构的过程。在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们不断地对它进行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又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观念、看法。认同始终是一个过程,它没有终点。基于此,我们想象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中国中产阶层认同的形成机制。
中国中产阶层认同的形成机制
考察中产阶层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是我们进行中产阶层理性认同建构的前提条件。阶层认同的形成机制可以从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社会机制包括制度安排、价值准则、分层机制等方面,心理机制包括思想趋同、行为趋同、体验整合等过程。下面我们结合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来分析一下中产阶层认同形成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1�中产阶层认同形成的社会机制
首先,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制度背景。众所周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高考制度、一系列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为中产阶层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政治上,政治的清明、宽松以及透明政府的打造,国家对公民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干预的进一步弱化,使得市民生活在相当的程度上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这是中国中产阶层出现和成长的条件之一。市民社会的形成及与其相关的公共领域的扩大,将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经济上,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近20年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有世界经济专家甚至指出,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这句话有无夸大之嫌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对中国中产阶层来说,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值得放心的,而国民收入逐年提高则是一个直接因素。据统计,1980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1993年上升到71%,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81%,这就意味着国家的经济成就将更多地转化为民众手中的财富。事实胜于雄辩,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的分层,社会分层的加剧也促使中产阶层尽快成长起来。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比例已经赶超第一、二产业,市场化程度提高非常快。当初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其实造就了更多的中产阶层。而更让私营企业主欢欣鼓舞的是,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第二十一条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