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 (第3/5页)

都有不世之功。若真的不要功名的话,赢宁他们再闹也没有用,要废掉分封自然少了很多压力。

秦王点头道:“主意是不错。只是这么多功臣突然之间都不要功名,这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呀。明事理者,都知道缭子先生他们公忠体国,真心不要功名口不明事理者。必然在背后议论,说是寡人舍不得赏他们,逼迫他们辞功名,这太不好听了。”

周冲道:“王上请放心,周冲当和缭子先生一起上一道联名表章。”

“好是好,就是太委屈你们了。”秦王很是不情愿。

周冲劝道:“王上不必在意。岗利国家生死已,缭子先生本是世外高人,之所以蹈红尘口助王上征战天下,完全是因为黎民苦战国,于心不忍。并非在于功名利禄。”

秦王眼里貉着泪水,道:“周先生的高义。寡人铭感于心,寡人无以为报,请先生受寡人一拜。”向周冲鞠躬。

周冲不敢受他的礼,忙让开,道:“王上。你这可是折煞我周冲。光如此,还不够,这只能减少目靠地压力。赏赐功臣不仅仅是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这问题一定要解决好。”

“是啊,周先生这话可是切中要害。赏赐功臣是一种制度,要永远存在下去,现在有功臣,将来也有功臣。现在有周先生缭子先生你们这些清高之士助寡人,将来未必有周先生这样的高义之人,这事一定要处理好。”秦王很是赞成,道:“还请周先生明言。”

第六卷 革新篇 第四章 一语定乾坤(五)

功臣不会是只在一时期才会产生,而是会存在于每一个代 为要人做事就会有人立功,对他们的奖励就成了必然,而周武王的奖励却是危害极大的分封。对于分封制度,秦王以极特有的洞察力已经明晓其中的危害,根本就不想再推行。他之所以难以下定决心,就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奖励功臣的办法,只要找到这个办法。所以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周冲有办法。他当然是很急切了。

周冲剖析道:“自古以来,赏赐功臣的方式就是分封,给功臣封一块土地。这办法虽然博得一片叫好声,总诗爹《书当赞美不绝,读书人一片赞誉。其实危害非常大,这点读书人。孔子孟子却没有看到,更别说让他们抨击了。”

这话说到秦王心坎里去了,击掌叫好,道:“读书人只会空谈,没有做事的才干。却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们没什么了不起的。孔子起邪说,孟子周游列目,与王侯分庭抗礼,到处游说他的歪理,结果是没有一个国君起用他,这些国君虽然毒,还不是瞎子,对他的歪理还是看得明白,其害无穷啊。

“周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不过是一个仪式,向天下人表明从此天下太平了,并不是说今后就不用打仗了,就不用维持军备。可笑的是这些书呆子们以此说事。以为自此天下太平,不用打仗,不用维持军备。寡人倒要送他们四个字:居安思危!平时不整军经武,万一发生突发事件,到时用什么东西去应付?”

这话对儒家不屑一顾,有些偏颇。不过却说出了真知灼见。说出了读书人没有说出过的道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周冲心悦诚服地道:“王上圣明。听了王上这话,周冲有拨开云孪见青天之感,眼前豁然一亮。

“有人以为分封制一开始诸侯相亲。友善,听从天子的号令,到了后来之所以不听从天子的号令。是因为血缘关系淡了,由亲而疏之故,其实不然。这是误解。

“分封制是一种制度。存在地时间很长,世袭周替,血亲变得疏远。这是必然之事。再说了。是血亲就能相亲友善吗?不一定!三代之中上演地弟杀兄,子赋父口层出不穷,究其原就是因为大利当前,不得不为。正是看到这点,商代武丁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秦王打断周冲的话,感叹道:“周先生这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