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 (第3/5页)

的李催郭汜大军,牛辅大军已经在汗兴屯兵。至于牛辅是如何拿下汉兴的,则是根本无人知晓,因为连一场像样地战斗未发生;汉献帝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光火。更加肯定了太史慈的判断,深恨王允,恨不能掘起棺木尸骨。

太史慈却知道,这个汉兴之所以归牛辅所有,一定是那里的守将事先接到了王允的命令,才把汉兴交给了牛辅,倒不是背叛汉献帝。毕竟那是汉献帝回长安的事情还没有人知道。

但太史慈绝对不会为这位守将辩解,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替死鬼。与此同时,胡车儿严守贾诩的将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坚决不出城与李榷和郭汜的军队作战,令李榷郭汜也无可奈何。

不过令长安方面大为恼火的事情是,咸阳周围的几座城市的守将居然无动于衷,汉献帝下命令也效果不佳,他们回复汉献帝说贼势凶猛难以克敌,仅能自保。请圣上另选良将,再派援军,以解咸阳之围。若是贸然出城,只怕屯兵在汉兴的牛辅会出兵袭击。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汉献帝拿他们也就无可奈何;不过也知道他们是在出言推诿;静观其变罢了;王允一死;长安群龙无首;又无人收束;大小势力如雨后春笋纷纷独立;谁都以保存实力为主;尤其是这些拥兵自重的守将。

太史慈当然不会为汉献帝想办法;这种局面对他更加有利。

汉献帝已经连连派人送旨;传召四方;说明自己已经回到长安;要各地的诸侯退兵;不过现在是兵荒马乱之际;大家知道也推说不知道;谁又会当回事情呢?而且圣旨才发出去不久,人家能不能收得到还是一回事情。

所以,咸阳依旧被围,韩遂大军也在池阳按兵不动,坚决不退。汉中就更不用说了。一时之间长安遍地战火,烧得汉献帝焦头烂额。

至于张绣和贾诩两人不在沈岭的事实当然被太史慈瞒住,若是被人知道贾诩和张绣刺史在那里,立时就会暴露自己和张绣、贾诩的关系。

说到底,都是自己棋差一着,本来完美地计划,可令贾诩和张绣神不知鬼不觉为自己袭击渭南和蓝田,但是现在被汉中军这么一闹,反要为贾诩遮掩身份。就在汉献帝对张绣和贾诩进行封赏的命令还未下的时候,太史慈得到了战报:张辽战败,正在向长安方面退却!

太史慈大惊失色。怎么好好的张辽就败了呢?如此一来,长安的西面和南面将会面临汉中军的攻击,形势非常不妙。但由于情报有限,所以太史慈也不知道这里具体的交战情况,也就无从得知原因了。但是令太史慈百思不得其解地是。张辽防守的本领可是三国时期有名地厉害,到底对方用了什么计策可令张辽饮恨收场?对汉中军谋划的人到底是谁?

不过令太史慈安心的事情是,张绣和贾大军终于赶上了战斗,在张辽败退出几十里,准备安营扎寨死战地时候,张绣和贾及时赶到。

有贾在,自然令太史慈放心。与此同时,太史慈迅速地篡改张辽战败的消息,只说这是贾诱敌深入之计。

随后,太史慈期盼已久的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终于入关了!李严改弦更张。宣布加入青州军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本来手下地人就是自己的嫡系部队,魏延也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相反还特别识时务。

再加现在荆州不稳,投降青州军乃是很好的选择。

只是没有人知道李严早就已经投在了太史慈的帐下,还以为李严是万般无奈下自谋活路呢。

至于弘农地区。则因为各方交战,反而成了势力真空,有掌管衮州大局的徐庶派了少量军队便可以维持,自不必担心。

郭淮河王晨以及亡灵回到长安,带着太史慈以大司空名义书写地军事凋零,更挟于禁大军之威,直奔长安北面,手边冯羽,高陵,泾阳三地的长安守军。

三地守将见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