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部分 (第3/5页)
在心中揣摩对策;随口向廖立问道:廖先生是哪里人?太史慈心中一动道这么说来;廖立先生和我军中的廖化将军乃是同乡了??是否还是同族呢??
廖立不置可否廖元检的确是我家族中的人;不过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被他的母亲带走。后来定居襄阳。与我族中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言外之意很明显。那就是说莫要用廖化和他套近乎;更有对廖化的轻视的意味。当然,这话也是说给站在一旁的秦宓说的,要他莫要多心。
太史慈心叫难怪,廖化这人带字,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的百姓,可是却偏偏乃是黄巾军的首领之一。那其中定然有很多的难言之隐,可惜他却从未说起,现在听廖立这么一说,太史慈到可猜出个大概了。
一个女人带着自己的儿子远走他乡,那其中定有外人无法想象的辛酸和苦衷。此时,秦宓在一旁微笑道:“廖化将军独辟溪径,远赴北方,随大司空转战中原,立下赫赫战功;而廖立先生则是水镜先生口中的‘楚之良才’,更是不同凡响,一文一武、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啊。”
表面上听。似乎是在打圆场,但是谁都听得出来秦宓站在了廖立一边,毕竟廖化从廖氏家族出走肯定不是件特别光彩地事情。
太史慈闻听此方,身躯忍不住一震,他这才想起廖立是谁。难怪这名字听上去这么熟悉了!在历史上,这可是个和庞统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
如果在吴国有一个被埋没的人才是虞翻的话,那么在荆州乃至在益州被埋没的人物就一定是这个麋立!
刘备占领荆州后,诸葛亮就向刘备主动推荐两个人物,一个是庞统,一个就是麋立。至于白眉马良等人,在麋立面前根本算不上数地人物。可惜这人和历史上的虞翻一个脾气。自己看不上眼的人物一概不放在眼里;弄得最后连诸葛亮都无法包容他。罚他到边疆去开垦荒地;后来姜维请他出山;他却说诸葛亮死了;没有人能够真正完全发挥他的才干;宁可老死山林;还说若是答应了姜维的要求;就是糟蹋了自己。
没有想到。周瑜和孙策居然请得动此人出山;而且看他现在的模样。没有丝毫地狂傲;显然是对周瑜和孙策心悦诚服得很。
关有此人在荆州;孙策实力大增!一时之间;太史慈心情大坏。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张松的声音再一次传了过来。
众人闻言一楞;太史慈这才惊醒过来;看向了得意洋洋的张松。
秦宓闻言脸色一变;因为张松这句话明显是在讽刺廖化做过黄巾贼;把廖化比喻成做贼的佳人;意在说廖化功勋再高;也洗刷不清廖化本身的污点。而且这话还有顺手牵羊骂太史慈藏污纳垢的意味。
秦宓不由得为张松担心。
在太史慈的府中;当着太史慈这手握天下雄兵的大司空;居然肆无忌惮地辱骂太史慈;这个张松的确是胆大妄为之极。
太史慈当然听出了其中的意味;不过他却不会因此而杀了张松;那样只会显得自己理屈词穷;可是若是不置一词;对自己地声望也是大有损失;更对不久之后的谈判不利;毕竟在气势上已经弱了一筹。可惜这等文人间的辩论要求极严,正像是筵席之间的诗词歌赋,相对者必须要做到语出有典,但自己始终是大老粗一个,哪里懂得什么狗屁典故?
太史慈还未想好对策,管宁却在一旁微笑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知耻近乎勇,弃暗投明总比朝秦暮楚地好吧。”
众人齐齐一怔,太史慈听罢,心中大声叫好,管宁这番话连打带削,暗中把在场的众人全都教训了。“衣食足而后知荣辱”,那是说廖化和他的母亲被廖氏家族逼得走投无路,自有飘零江湖,当然不知道荣辱,若是怪廖化,那先要怪廖氏家族。
“知耻近乎勇”当然是在说廖化乃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