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部分 (第3/4页)
他们去攻打安众城和安乐城都是不现实地,最好的去处应该樊城才对,毕竟粮草十分重要,现在形势突变,若是没有粮草,整个荆州北部地荆州军那就都得饿肚子,故此孙静和文品十分想要南下。但是若是他们此时南下;那就等于把郏下和(登耳)城都让给了青州军;若是粮道不通朱然大军就会被困死在城中;否则的话;就只有出城向青州军投降一条道路可走。
故此;文聘和孙静不约而同选择了救援郏下和(登耳)城的行动;为的就是保住荆州北部的半壁江山;行要今后还可以和青州军分庭抗礼;即便是营救不及;那也要带出这两座城市的将士撤离;以便保存荆州原本就相对单薄的实力。不过孙静和文陋千算万算,却万万没有算到寇封已经投降了青州军,截断了荆州北部军队撤退的后路,而且随着庞德和豫州军队加入,这种截断回越来越稳固,多一份拖延便多一分危险。
现在孙静和文陋所选择的道路看似安全,实际上满是荆棘。
当然,若是说起形势的危急,对于陈应投向青州军完全不知情的鲍隆才是最危险的人。
鲍隆大军一路急行军;先是在半途中见到了李严大军和孙河大军交战的地点;眼前一片狼藉;不过对于鲍隆这种久经沙场的人来说;一眼便可以看出来这场战争的结果;从场面上看便不问可知;池河大军算是全军覆没;看着被烧得完全没有了形状的营盘残骸;鲍隆一阵心惊肉跳;先在气势上被这只青州军吃住了。鲍隆心中清楚;那个自己看不上的孙河现在只怕已经凶多吉少;死于非命了。不过鲍隆并没有因此而胆怯;反而变得更加小心;带领大军一路上小心行军;一直到鄧城;才到鄧城;变看到青州军在攻城;鲍隆连忙带领军队加入战斗;想要配合城内的守军击溃青州军;谁战斗眼前的这只青州军极为强悍;居然先用强弩压制了鄧城内的官兵;然后大部分士卒转身向鲍隆的军队冲了过来。
两面作战的青州军很轻易地抵挡住了鲍隆的军队;令鲍隆无功而返;十分郁闷地撤军;然后在城外安营扎寨;准备和青州军的拉锯战;在他看来;等到邓当回军;青州军占不到便宜自然也就撤了。李严则是早有定计,自然也不着急,等着桓范派给自己的帮手到来。
陈应自然不会让人捻,在鲍隆赶到这里来之后没有一天时间便也来到这里,在这之前,陈应已经带领小股人马预先到了李严大营,拜见李严。李严没有想到陈应居然到的这么快,闻听陈应到来,连忙派人把陈应引进大营,一番殷勤客套过后,陈应便把桓范写的书信交给了李严,李严看过书信之后便含笑看向陈应道:“陈应将军加入我青州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日后定可为我家主上夺得荆州立下大功。”
陈应闻言有点汗颜道:“我陈应冲锋陷阵还可以,为大司空驰骋疆场更是全无问题,介理却不敢妄自菲薄。只是尽力而为,原本我和鲍隆还曾经和主上交过手,不过咱们可完全不是主上的对手,我们两人加上文聘将军都拦不住主上。”李严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陈应说的是什么事情;当时第一次长安之乱时;太史慈要赵云假冒自己;做出亡命荆州的姿势;赵云在荆州被人围追堵截。当时遭遇的对手除了未交手的黄忠和后来投向青州军的〃铁锁横江〃甘宁兴霸之外;便是文聘、陈应、鲍隆三人联手伏击赵云的那一次最为惊心动魄;赵云当时来到荆州还是李严暗中引他偷渡呢;所以对他们的事情知之甚深。想不到当日的敌人居然变成了同一战壕的人。令李严的心中升起了白云苍狗、变幻莫测之感,对面的陈应显然也有这种感觉。唏嘘道:“当年我和鲍隆和文聘将军联手攻击主上的时候,便有一种无法与主上匹敌的挫败感。那时便心生崇拜,想不到今天居然可以为主上出力。实在是陈应生平之一大成就。”
李严微微一笑,也不解释说当时和陈应交手的乃是赵云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