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部分 (第2/4页)
都没有反驳。就知道刘和没有说谎,要知道史阿可不是一个说谎的人,虽然他也叫太史慈为主上,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不过是个形式问题,随着汉献帝的死亡,史阿和太史慈之间的名义上的上下关系就已经彻底的消失了,自不会说假话。如此一来,汉献帝的继承者问题就落到了太史慈的手中,而且按照汉献帝地说法。他对刘姓子孙十分的失望,并且并不希望皇位由刘姓子孙来继承。要太史慈自己想办法,这简直就是等于说要太史慈改朝换代,取代大汉江山。虽然说众人已经对太史慈取而代之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这话现在从汉献帝的口中亲口说出,自然令人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更棱曾经忠于大汉的臣子们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放松,觉的这句话从汉献帝的口重说出来,而且是心甘情愿,那么自己现在投向了太史慈也是顺天意,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而汉献帝的这番话也可以堵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大嘴巴,一切都因为汉献帝的一番话而顺理成章。
太史慈当然能够感觉出来一种怪异的气愤在剑拔弩张的形成着,但是他却没有点破,而是站起身来开始指挥手下的相关人等开始对汉献帝的葬礼进行安排。死者为大,就算汉献帝生前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可是他毕竟是大汉的皇帝,死后当然要有相应的殊荣。
太史慈虽然参加过汉灵帝的葬礼,不过那个时候他是个小人物,仅仅是青州别驾,所以倒不觉得有什么繁忙,可是现在汉献帝“一死”,他才觉得头痛,不过在被管宁简化的办公机构的协调下,太史慈已经不用操心那么多的事情了,而是开始了为汉献帝作伪装的事情。正如太史慈所预料的那样,这时代死人经常使用的金缕玉衣成为了最后的掩护,汉献帝吃了吉平的药进入到假死状态,华佗生怕破棺,还按照时刻用针灸不断地给汉献帝的“遗体”,给人一种死透了的感觉。
其实这一点并不好伪装,因为汉献帝毕竟是活人,他虽然进入了假死状态,但是死人在死后出现的各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没有出现,不过这时代没有人懂这些,太史慈倒是不担心什么尸斑的问题,什么死后僵硬的问题,自可蒙混过关。当金缕玉衣做好为汉献帝穿上的时候,汉献帝就趁着这个机会被偷梁换柱,换了下来,因为整个过程都在史阿的监视之下,所以自然没有问题。
太史慈在注意汉献帝的安全问题,管宁等人却在思考现在到底应该怎么利用汉献帝留下来的有力条件支持太史慈上台。最后;管宁命令符宝郎出示玉玺;拟定汉献帝的遗诏;按照刘和的说法把汉献帝的要求一一写在上面;并且要史阿;董贵妃;伏贵妃;华佗;吉平;刘和等六人在上面作出证明;以便证明这份遗诏的真实有效性。这份诏书分成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汉献帝要求太史慈为自己报仇,要把马氏家族和刘备等人一网打尽;其次,汉献帝认为刘姓江山气数已尽,刘姓子弟中没有人可以胜任皇位。所以皇帝的人选要按照新“五德终始说”的标准来寻找一位可以匡扶天下的君子。这件事情也交给太史慈了。当然,这力量本身就有暗示太史取而代之的意味;第三,要求太史慈处理好自己的两位贵妃的后半生的衣食住行,要她们得到很好的照顾,最好史阿后半生能够不离左右。这份诏书起草之后,管宁就把这诏书弄到了祢衡那里,要祢衡把这份诏书登在报纸上,然后传之天下,算是为太史慈改朝换代走出第一步。
祢衡当然明白最后其中的作用,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方面对汉献帝的葬礼进行了全程报道,另外一方面则把诏书拿出来刊登在了报纸上,以便吸引舆论。由于这时代地通讯十分闭塞,虽然青州军已经大量兴建了公路,但是和后世的电子信息产业十分发达的局面比起来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即便是这样,长安地区的百姓还是在第一时间内得知了消息。
汉献帝的死亡并没有引起他们多大的关注。但是不出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