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1/2页)
路德維希強笑著說沒事,要回工廠去忙,私底下找老諾貝爾:&ldo;父親,我怕到時候小高爾會反悔。&rdo;
&ldo;反悔?&rdo;老諾貝爾臉色一下子又白了。
&ldo;父親,路德維希說得對,我們也不得不防著這一點。&rdo;葉楓插話道。
&ldo;防?怎麼防?&rdo;老諾貝爾真的擔心了。
&ldo;我有辦法,可以試一試。&rdo;葉楓道:&ldo;還有,先不要將條件兌現給高爾家,不然他們肯定會反悔。&rdo;
關心則亂的老諾貝爾並沒有想太多,為了防備可能發生的意外,抱著萬一的想法,全力支持葉楓的計劃,在機器廠開闢一個專門的車間給葉楓試驗,生產的事情也不管了。
又托奧加里夫從軍隊搞了一支最好的德林格手槍給路德維希,死馬當活馬,先練起來。
當時的擊髮式手槍已經採用雷汞,射擊性能大為提高,最常見的就是美國人德林格發明的德林格手槍,後來的林肯就是被這種手槍刺殺的。
因為是當時性能最好的手槍,決鬥時用的也多是這種,歐洲制定的決鬥法典規定決鬥雙方間距離不得少於15步,一般距離為25-35步。而在俄國,決鬥雙方最短距離只有三步,平均距離也不過8-10步。
規則並不一樣,由雙方商量決定,大體是雙方背向走若干步,跨過決鬥線後,在裁判的號令下停下、轉身、瞄準,發出開槍指令,然後……開槍!
有的是同時開槍,有的分先後,靠抽籤或者雙方認可的方式。
在如此近的距離,又是事先瞄準,還不能移動腳步,在葉楓看來,這完全是找死,誰先開槍就打死對手,同時開槍就同歸於盡。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俄國的決鬥中,還有一個非常可怕的規定,決鬥中尚未射擊的一方,有權要求已射擊的另一方走近決鬥線,在最短的距離內,像對著不動的靶子一樣向對手開槍。
這時的對手,斷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因此實際上,俄國的那些決鬥高手們,一般都不會首先射擊。
似乎搶先射擊的準確率並不高,在很多次決鬥中,會出現雙方都沒有射中對手的情況,足以說明並不是射得快就行的。
葉楓猜想準確率低的原因有幾種,槍法太爛,許多人這時候手都可能在顫抖;槍太差,射擊的精度無法保證;還有就是雙方達成默契。
最後一點也是可能的,誰不想活下去?既然榮譽逼迫不得不走向決鬥場,但為了活下去,雙方達成妥協也是可能的,就像夢裡常見的默契球。
1841年萊蒙托夫與馬爾丁諾夫決鬥時,他先開槍射擊天空,最後被對手射中心臟死亡,或許就想以這種方式與對手達成默契,可惜未能如願。
1836年普希金與丹丁斯決鬥時,他讓對手先開槍,結果重傷而死,這說明無論是先開槍,還是後開槍,決鬥都是很危險的。
先開槍可以掌握命運,這是正常情況下的選擇,但葉楓覺得,就算小高爾站在決鬥線後面,讓路德維希先開槍,他也未必能擊中小高爾,他的槍法在七天內提高有限。
除非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路德維希向近在咫尺的小高爾開槍,比如對方傻了。
葉楓要做的就是利用規則,不能讓小高爾先開槍,還要讓路德維希走到小高爾面前打死對方,這似乎很難,但他已經有了一個計劃。
還有就是利用機器廠的技術力量,造一把新的手槍。
而路德維希要抓緊一切時間熟悉槍械,練習射擊,希望到時候能打得准一點。
葉楓躲進了車間,跟技工們拼命工作,七天裡幾乎沒出車間一步,而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