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 (第3/4页)
地已经完全被鲜血染红,只有几个幸免遇难者躺在地上呻吟,无力的用带血的双手试图想把自己身上的雕翎箭拔出来。
太惨了!若说黑山军的整齐阵形乃是一面整齐光滑的墙的话,那么青州军的一阵箭雨就是直接在这面墙上挖掉了一块大大的砖。张燕这才明白为何王白骑会把自己从马上拉下来,因为这种弩箭根本无可抵御,不知道那强弩上有什么法宝,第一轮的弩箭刚刚射完,第二轮的弩箭马上就射到,这完全出乎张燕对弩箭的常规认知,一时间不由得呆了起来。若是自己刚才亲自组织伏击青州军的话只怕也是一败涂地吧?
脾气暴躁的于毒可不管那么多,刚才那阵弩箭把他吓着了,令这凶人在惊魂甫定后大感没有面子,发誓要亲自上阵,把这面子找回来。
张燕军队的变化带动了杜远那三千骑兵的变化,起初这三千轻骑兵完全没有把两翼的步兵放在心上,还是不紧不慢地拉开和黑山军弓箭手的距离,用强弩射杀黑山军的弓箭手,待箭匣中的弩箭射出过半的时候已经给黑山军造成了两万多的伤亡,此时两翼的步兵已经迫近,青州骑兵收起了强弩,从背后拿下了强弓,换上那种箭头大而宽的铁箭,开始向两翼的步兵射击,每五百人为一个射击群体,同时不断地变换着射击的角度。更把战马狂奔起来,忽停忽走,忽左忽右,忽转忽撤,各个射击团体更是互相掩护,互相穿插,完全把前一箭和后一箭之间的空档时间弥补过去。
黑山军就是在这种战术下被弄得疲于奔命,以往以机动性强著称的黑山军此刻遇见了青州的轻骑兵简直就是全无办法,因为马永远比人跑得快,更何况没有了铠甲重负的青州战马更是被完全的解放出来,耐力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只是一会儿的工夫,这支人数只有三千人的轻骑兵就已经令黑山军损失了三万余人,真正做到了以一当十。
张燕在后面看得面色阴沉,心知自己若是再不想办法,今天就是完败的局面。谁能想得到仅仅一万青州骑兵就会给自己造成这么大的麻烦?而且对方现在还仅仅是投入了三千轻骑兵,若是全力投入的话那局面根本就不是张燕所能想象的,再加上还没有露面的青州步兵,这场仗还用得着打吗?问题是自己有何方法对付眼前的骑兵。
对面的武安国看着黑上军狼狈不堪的模样,一咧嘴对高顺道:“高帅,张燕一定奇怪为何我军的步兵到现在还未出现。”话还未说完就已经被高顺用眼色阻止了回去,这才醒悟过来旁边还有鲍信这外人在,便不再说话。
其实高顺的意图很简单,再经过金乡西北的那个埋伏时,高顺就命令步兵前行,这样可以用重步兵应付一切突发的事件,在破掉王白骑的埋伏后,高顺根据金乡外面一马平川的地形特征和黑山军的战斗特点,迅速令一万重骑兵中的六千人迅速换装,和斩马刀兵调换盔甲,又配上了斩马刀,更戴上了强弩和长弓,这样就把青州的重骑兵变成了了一支轻重骑兵的混合兵种,有了这支轻骑兵的支援,青州的重骑兵完全不用步兵在一旁保护。
这种搭配方式还是太史慈告诉高顺的,当然如此一来,青州骑兵的训练也艰难的多,因为这标志着青州骑兵必须各种武器都要娴熟的运用,但是高顺却觉得很值,更对太史慈五体投地,不明白太史慈是怎么想出来的。
太史慈当然不会告诉他,这种搭配方式乃是后世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的标准军制。一万骑兵,六千轻骑,四千重骑。
正所谓:“五排骑兵、两重三轻。”
此之谓野战无敌!
第一部 第九卷 第十一章 胜负(八)
正当张燕无计可施而武安国意气风发时,把黑山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青州轻骑兵却在杜远的带领下开始边射击边自两翼向本阵后撤。
武安国对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