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 (第1/4页)
我沉吟一会后道:“陈爱卿所言有理,朕打算将火器制作的工匠划归于兵部。至于天工学院将从事火器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的研究技术人员重新划分出来,成立一个研究院。院内人员为我大明官员身份,户部将提出专门的资金供他们研究新的科技成果。”
我话刚说完,吏部尚书李长庚出言道:“皇上,微臣以为将‘技术人员’提为官员,此举不可!这与我大明开国祖制不符,他们都是胥吏,我大明太祖皇帝曾明言不可让胥吏为官。”
“胥吏为何不可为官?”
“回皇上,祖宗制法必有其道理之处!”
“太祖为何如此制法?”
“便是为了后世子孙遵从!”
李长庚的答话差点让我倒噎气,好在本人早想好了办法应对:“李爱卿,你说的是胥吏,但朕招来的非是胥吏而是‘研究员’。是朕为此特设的职位,属正七品。朕特擢一批人为官,有何不可?!”
我这么说,李长庚没话了。毕竟大明每朝每代都有皇帝另设官位的,甚至嘉靖皇帝还将道士加封为礼部尚书。这是有样可循,算不得违反祖制。我欣然继续抛出自己筹划了几天的蓝图:
“朕会选拔些对格物杂学有造诣的人进入研究院,至于研究院以后的人员,就从天工学院里调取优秀的学生加入!这样可以保证人员的持续加入,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朕会根据研究成果,给他们依功论赏!”
“皇上,”连韩鑛有些惊愕道:“这岂不是在科举之外另设了条入仕之路?”
“皇上,微臣也以为韩大人说得是,数百年来,学子都是凭借金榜题名进入仕途。若随便搞些奇淫技巧就可以入朝为官,岂非寒了天下学子之心?!”郑三俊也站了出来。
这话听得我可有些不高兴了:“你们就以为所谓的‘奇淫技巧’很容易做嘛?一个人做官靠的是什么?只要他对大明有利,朕就让他做官。蒙古人跟大明结盟,不是一样封王嘛?!你们觉得做官要具备什么?难道就是之乎者也?!”
“回皇上,做官先要有德!”郑三俊不卑不亢的顶了回来。
我不禁有些怒道:“难道读个八股就会有德?”
“皇上,学子们熟读圣人之书,明白儒家教义自然比他们要有德行!”郑三俊说完,其他大臣都不由点点头。他们全是科举上来的,自然觉得科举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方法。
我冷笑道:“若真是有德行,那么大明应该没有贪官才是,但现在,哼哼!李长庚,你来告诉他们,今年有多少官员给人举报贪污不法的?”
大臣们都不好说话了,李长庚更是支支吾吾的,不知说什么好!
我长立起身,踱了两步后道:“你们不要以为朕不知道,各府衙的运作情况,你们各府院有多少你们所说的胥吏,你们心底都清楚。其他地方的官员更加不用说,除了自己外,还要任用好几名师爷。刑名,钱粮,这些东西是只知读书的呆子能懂的?朕要的官员除了有德外,还要有经才济世之道。你们都为官几十年了,也放过外差,朕若现在要制订一个治理黄河的方案,你们谁能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你们自己想想,当初你们荣登进士后,第一次做官可懂得什么?!你们学了多久才会,又为此走了多少弯路!”
道这我停了一下,喝口茶润润嗓子,也让他们消化消化我所说的。
“朕方才说的已经是老话重谈了,朕不止一次的说过,本朝科考是要做改革的,现在就从加入杂学这一科做起!这点不再说了,重新说回研究院的问题。你们只知道盯着研究院的七品官职不放,你们有没有想到,我大明很多将领是从小兵做起的,他们不是一样没有参加科考就做了一方大员。朕知道你们会说将士跟他们功劳不一样之类的话,但朕要说的是: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