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 (第1/4页)
毂谱∷����劬突嵬侗嫉轿つ婺潜摺!�
恭亲王奕訢原本就想问怎么处置苗沛霖,听了慈安的建议,恭亲王奕訢觉得眼前一亮。
慈安接着说道:“派人去盛京打理,祖宗的龙兴之地总不能荒废了。”
恭亲王奕訢愣住了,以他鬼子六的绰号怎么可能想不明白这根本不是打理,而是先准备退路的打算。恭亲王奕訢鼓起勇气问道:“派谁去?”
“八旗军都要出城打仗,谁的仗打得好,就派谁去。”慈安答道。
恭亲王奕訢看着慈安坚定的表情,以及她毫不迟疑的语气,心中大为佩服。退出关外的话关外就只剩了旗人,若是旗人还是现在的怂样,关外也迟早守不住。慈安的意思就是要尽快发掘出尚且能战的八旗军,即便是被迫逃到关外的时候也知道该重用谁。
“那封曾国藩与江忠源为公爵……”恭亲王奕訢试探着慈安太后的意思。
慈安瞪着恭亲王奕訢大声问道:“此时若是不能鼓舞士气,凝聚忠臣的人心,朝廷能与逆贼们死战么?”
恭亲王奕訢瞪大的眼睛,他万万没想到慈安固然在准备后路,同时也准备奋力一搏了。这是非常有骨气的选择,却不是莽撞的选择。恭亲王奕訢急速的梳理着这里面的脉络,若是未来奋力一搏中能够消灭捻军,朝廷就能明确到底谁能打仗,这些人自然就是未来朝廷复兴的基础。
光复军现在按兵不动,绝非是失去了战斗力。如果东宫太后慈安表现出认为满清能够面对韦泽的军队反败为胜的态度,恭亲王奕訢只会觉得慈安也是痴心妄想。充分利用时机获取胜利,选拔人才,提高经验,同时安排后路的做法,至少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了。
面对慈安已经做到最好的策划,恭亲王奕訢忍耐不住吐着苦水,“太后,奴才也多次催促,可八旗的王爷们总是推托……”
“谁推脱就把谁免了,现在朝廷还有几个汉官?不敢领兵也可以啊,那空出来的职务就让他们去干么!”慈安冷冷的说道。
这也算是最能降低冲突的方法了,恭亲王奕訢心中感叹道。他跪下说道:“那奴才就拟一个名单交给太后处置。”
“尽快!”慈安命道。
第156章 基本原则(十)
1866年12月1日,八旗军出京直奔德州。在后世的记载中是如此叙述的,“北京哭声震天”。
与之相比的,几个月前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时动用了东海与南海舰队,广州、福建、台湾等地都有出兵前的游行,那时候城市的工人以及市民阶层还有请来的农村的代表,大城市中总共有超过八十万的军民参与了出兵大游行。民众敲锣打鼓,高喊着“讨还血债”的口号。家属代表的发言激昂慷慨,鼓励自己的亲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
几乎在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的同时,得知涡阳十几万百姓被屠,捻军决定向清军讨还血债。东西捻军数万人与清军的激战之前斩鸡头、烧黄纸,大家跪地向天发誓不屠尽满人誓不罢休。
不管是光复军的欢腾还是捻军的悲愤,两支武装力量都没有绝望,他们勇敢的走进了战场。在八旗军终于出击之时,八旗军的子弟与他们父母感受到的只有绝望。母亲拉着出征行列中儿子的手哭的声嘶力竭,妻子与丈夫抱在一起哭的撕心裂肺。年幼的孩子拉着父亲的衣服,哭嚷着不让父亲走。这支由铁杆庄稼和满清制度制造出来的军队早已经腐朽不堪,只有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才想起自己有为他们的主子征战的义务。这个义务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落到了其他满清走狗的身上。
这种出兵前的惨状当然被满人大臣向两位太后禀告,慈安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既然如此,那就更该努力打仗。到时候得胜归来,封官加爵。家人岂不高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