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页)

提出“亲有过”,认为父母也会犯错。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是都是对的呢?如果父母犯了错,做子女的又应该怎么办呢?

读古书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想当然。《弟子规》当中有句话叫“亲有过,谏使更”,尊长如果有过错,那就要加以劝说,使长辈改过。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不是一度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也一直听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我们是否把这些说法当做儒家的传统?当做中国的传统?我们一度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弟子规》告诉我们,这可不是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国传统里没有“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种精神的。中国传统里的话,恰恰是《弟子规》讲的,“亲有过”,也就是说尊长也是可能犯错的。换句话说,父母也不见得是全对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谏使更”,为什么用劝谏的“谏”字,因为儒家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尊长有错,小辈可以批评,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你对尊长的批评要格外地注意方式方法,应该采取谏的方式。什么叫“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解释: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来讲,劝谏的态度要尊敬,语言要婉转。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长辈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小辈给长辈指出来时往往不注意场合,不注意态度,不注意方法,不注意言语,上去就是一通指责:你岁数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道理啊?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传统文化当中是不允许的。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传统文化当中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点我们现在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首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你不要铁青着脸跟长辈说话,你要笑嘻嘻地、轻轻松松地、婉转地向长辈进谏。而且你这个声调也不要太具有刺激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我碰到过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要向一些小孩子学习。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入则孝之三(3)

我有两位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两人关系很好,但性子都急,动不动就掐架。有一次,他们又吵架了,你一句,我一句,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都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睡醒了,坐在床上,看着他爸爸妈妈吵架,鼓起了掌,还说:加油加油,爸爸加油,妈妈加油。这么一弄你说爹妈还吵得下去吗?吵不下去了,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家人嘛。从今往后,他们家就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就是夫妻两个刚想掐架,突然就说:要不咱们再加次油?也就不再吵了。其实倒是这个孩子在“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他做得最好。

《弟子规》指出,如果父母有过错了,子女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地规劝父母改正,但是有时即便我们好言劝谏,父母也不一定就会接受。那么如果父母非常固执,不听我们的劝说,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如果你进谏了,尊长不听,你等时间长了尊长心情好一点了,再次劝谏。如果劝谏还不听,那小辈就不惜哭谏,你要哭:爸爸,你这样不对,妈妈,你这样不对。这就是“号泣随”,紧接着就来这一手。假如你哭得太烦人,把长辈惹恼了,揍了你一顿,你还要无怨,这就是“挞无怨”。《弟子规》里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