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部分 (第2/4页)

决,还不如趁着苏联人主动的提起,将他们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但是将这些白俄一股脑的都转交出去,对根据地今后几年的发展并不是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些方面,弊大于利。

这些人是要遣返回去,但是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掌握了根据地目前急需外语人才,必须能留下多少就留下多少。至于其他的人,除了犹太人不能交给苏联方面之外,精通外语、财务的人,也至少暂时不能转交给他们。

想了想,杨震道:“我看可以部分接受苏联人的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将根据地内的四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所有的白俄中青壮年,全部移交给苏联方面。与他们一比一的对换德军战俘之中的工程技术保障人员,装备维修人员。这样,也可以加强我们的交换条件。”

“但是那些掌握了多门外语,以及财务等我们急需人才连同家属在内暂时不能转交。还有犹太人和与中国人已经通婚的白俄,也不能交给苏联人。至于波兰人和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有国籍的,无国籍的人倒是无所谓。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可以全部都移交给他们。”

“还有那些东正教的神职人员,除了保留下个别人之外,也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不过这件事情,先不着急谈。可以作为解决第二件事情的时候,一个附加的谈判条件。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海参崴那批美国物资的问题。尤其是棉花和燃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最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

听到杨震说到物资之中的棉花问题,李延平突然想起一件事:“老杨,东北局在一个星期前接到中央的一份求援电报。现在华北虽然距离冬天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眼下失去冀中根据地的华北各部,严重缺乏物资。今年制作冬装所需的物资,到现在还迟迟无法解决。”

“原有的部分储备,大多毁于日军的反复拉网扫荡。而且日军在反复扫荡的同时,对我华北各个敌后根据地,又实施了极其严密的封锁。不仅粮食和药品,包括棉花、棉布、煤油所有物资一律不得进山。”

“在原有的地下关系不是被日伪军摧毁,就是因为形势的变化而失去联络情况之下。现在华北各个根据地,除了山东地区靠近棉花主产区,而形势略微好一些之外,其余的晋察冀、太行、太岳、晋绥各大根据地,目前筹集的棉花和棉布,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同时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虽然已经展开,但由于时间的原因,虽然解决了部分困境,但是目前还无法彻底缓解陕北的困境。虽然暂时解决了部分粮食的问题,但其他的物资如油料、布匹依旧奇缺。”

“原本并不产棉的陕甘宁边区,虽然开始棉花种植。但是限于种植的数量和过低的亩产。今年自身生产棉花总数虽然达到一百万斤,但是这只是皮棉的收获量。这个数量,暂时还无法满足需要。而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严密的封锁,又使得无法从外界获取部分物资弥补差额。”

“中央昨日来电,询问我们能否协助解决五十万斤的净棉,部分煤油、棉布,以解决陕北和华北的燃眉之急。如果可能的话,能否再协助解决一批黄金、银元等硬通货。如果实在不行,日币也可以。”

李延平的话,让杨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钱方面,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虽然现在正处于大量工业建设的北满根据地,也相当的困难,但是作为国内主要黄金产地的北满,解决部分急需的黄金还是可以的。

但是棉花这种北满并不出产的经济作物,现在根据地也是奇缺。棉花的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布匹的产量。还有几十万大军,能不能安全越冬的问题。更关系到北满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和民心的稳定与否。现在北满可不仅仅是几十万部队,还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

五十万斤净棉实际上到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如果想的话抗联并非是拿不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