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平台议政(二) (第1/3页)

兵部衙门的守门侍卫在大声呵斥了宁远来的军卒后并没有回去接着做自己未完的美梦,反而他急匆匆的朝内廷中奔去。今日兵部值班的正好是新任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当值的侍卫第一时间将宁远有万急军情的消息向他做了汇报。

洪承畴自崇祯十二年初率领陕西诸军入保京师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且与内阁重臣杨嗣昌在诸多事宜上都配合的很是默契。于是得益于杨嗣昌的保举,洪承畴接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兼任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军务。

深夜下被下属叫醒的洪承畴一脸的严峻,烛光下他那原本就消瘦的面容更多了几分阴沉。在听完了汇报之后洪承畴淡淡的说道:

“恩,此事我知晓了。再有来自辽东的军情一律拦下,明日天亮之后再说。”

“小的遵命!”

烛影一闪,房间内再次回复了宁静。洪承畴默默的注视着摇曳的烛火深深的叹了口气。如今的他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最痛恨的模样,但面对现实洪承畴也唯有坦然面对良心的拷问。

边关的将士在饥寒交迫的境遇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他知道。

夜间抵达的宁远加急军情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

因为他洪承畴过去就曾经是这些忠心报国者中的一员,他见识过战争一线的流血与牺牲;他怒骂过那些只顾着自己的官帽子而不顾将士们死活的朝廷大员们。他也曾经历过因为迟迟得不到兵部的批准而导致战局延误致使剿除乱民的战斗功亏一篑的情形。

然而在今天,身居兵部尚书高位的洪承畴面对宁远紧急军情却选择了沉默。

因为如果他接了宁远军报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奏报皇上,否则就是他这个兵部尚书有意的耽误军情。崇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若是深夜听闻有边关噩耗传来定是要龙颜大怒的,到时候所有的怒火都会倾斜到他这个兵部尚书的头上来。这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面对崇祯这样一个情绪化的帝王,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一招不慎自己可能就会落得个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的下场。

正因为如此洪承畴在兵部定下了规矩,深夜只收捷报而所有紧急军情一律等天亮之后再上奏。如此一来他这个兵部尚书第一时间拿不到紧急军情也就算不上了有意延误了。这个招式自使用以来就屡试不爽,崇祯对他这个兵部尚书的办事能力也是赞誉有加。

洪承畴来到窗前静静的驻足眺望着宁远的方向,思量着明日早朝的时候如何应对崇祯可能的提问。因为不用看那军情的内容他也能猜出其中的大概。

“定是皇太极又有所行动了。哎!这北京远不如西安待着舒坦,兵部尚书不好当啊!”

洪承畴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猜测并没有错。宁远的军情确实与皇太极有关,他思量着明日早朝的对策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洪承畴想来想去终究是遗漏了一些事情,准确的说是一个人。一个小的不能想再小的小人物,那就是那位前来传送紧急军情的宁远军卒。

这位军卒名叫做马尽忠,时年二十三岁。他是宁远卫中的一员小旗。世代居于宁远,是个土生土长的辽东汉子。在大明帝国的卫所制度中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百户所,百户所下设总旗,总旗下又设小旗。对于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兵部尚书而言,马尽忠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配在他洪承畴的耳中留下名字。既然兵部的人让他等着,那他便踏踏实实的到兵部驿站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天明再报便是了。

可事实上却是马尽忠不仅让洪承畴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让这位堂堂兵部尚书大人将他的名字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因为这位宁远卫的小旗在离开兵部衙门后并没有和之前那些吃过闭门羹的人一样前往兵部驿站休息,而是策马扬鞭沿着御道旁石板铺成的千步廊直奔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