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松山会战(五) (第2/3页)

停了下来,无法再继续南逃了。

经过一番简单的询问,魏渊便大致弄清楚了祝玮乘船逃跑的事实。进而通过幸存将士之口,魏渊更是知道了这位祝参军见死不救的所作所为。魏渊看向祝玮的眼神中充满了浓浓的寒意,一股杀意让人觉得不寒而栗。此刻祝玮正偷眼看向魏渊,他的视线与魏渊刚刚相交便立刻胆怯的收了回来,不敢再去看了。

魏渊并没有理会抛弃战友的祝玮,此刻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魏渊取出单筒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海岸线附近的情况,魏渊的这幅望远镜是京城基督教会的汤若望从德意志带来的最新产品,相较于传统的望远镜,精密度提高了不少。

魏渊仔细观察了一阵,海岸上除了惨死的明军尸体外,没有一丝清兵的踪影。他收起望远镜,表情沉重的对身旁的宇文腾启说:

“清兵已经不在此地了。”

宇文腾启接过魏渊递来的望远镜,又仔细的观察了一番海岸边的情况。当看到海边因为被屠戮残杀而留下大量的明军尸体后,宇文腾启明白了魏渊表情凝重的原因。他默默的收起望远镜,沉思片刻后说道:

“满人主将如果不是草包的话,就一定会在小凌河城附近设伏的。”

魏渊点点头说:

“不错!咱们大张旗鼓的开船而来,为的就是打草惊蛇。传令下去,按照既定计划行事!”

言罢,魏渊注视着海滩的方向,默默深鞠了一躬,在心里说道:惨死的大明朝的将士们,你们的英灵别散,我魏渊这就为你们报仇!

小凌河城的运输码头位于城池以东,位于小凌河入海口三角地南侧。码头原本不大,锦州战役打响后,为了方便军粮运输才临时扩充了一些规模。即便是如此,小凌河码头依旧显得狭小简陋。

码头与城池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连绵的丘陵使得小凌河城看起来比实际距离更远了一些。起起伏伏的丘陵地对于阿济格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设伏地点了。此刻他麾下的正白旗军士与蒙古骑兵分左右中三部,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丘陵的被风一侧分别埋伏了下来。共计5000多的精锐骑兵已经在码头附近张开了口袋,就等着运粮的明军自投罗网前来送死了。

对于身后小凌河城中的明朝残军,阿济格丝毫的都没有放在眼中。尽管莽古思子一再提醒他要多加留意,但阿济格根本就不相信身后的明军还会有主动出击的勇气,事实也印证了他的想法。尽管小凌河城内的明军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城外满洲兵的动向,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意图,可这些早已经被失败吓破了胆的守军们只是一味的龟缩在并不坚固的城池之后,祈祷着如凶神恶煞般的建奴骑兵早些离去。

辽西走廊上苍劲的寒风呼啸而过,初春的大地上寒冷依旧。雄鹰在天空中不住的盘旋着,时不时发出的鹰唳在寂静的丘陵上显得格外响亮。临近正午时分,阿济格期盼许久的明军船队终于出现在了视野之中。尽管对于明军的战舰阿济格已经有了认识,可面前出现的庞然大物仍然令这位满洲王爷大吃了一惊,尤其是整支舰队的头舰,从远处看简直就像是能够移动的海上要塞一般,待到这艘头舰驶入港内阿济格才惊讶的发现,头舰看起来竟然比小凌河城的城楼还要高大许多,战舰的正面绘有狴犴这种猛兽的图文,使得船体看起来威风凛凛。

阿济格不会知道,两百多年前的永乐年间,当这艘战舰第一次走出船坊,呈现在世人面前之时。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如阿济格一般露出过难以置信的表情。眼前这艘头舰曾经的主人是位宦官,他有着一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三宝太监”——郑和。

魏渊这支舰队的头舰正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乘坐过的“宝船”。为了这艘“宝船”,赵信花了大把的银子在管理船舶的市舶提举司内打点疏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