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子弟学校——时代的产物 (第1/2页)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一所子弟学校的大门前,心中充满了既期待又忐忑的情绪。这所学校,由几栋日伪时期的灰色两层住宅楼改造而成,窗户狭小,楼内显得格外阴暗。这里,汇聚了附近几个大医院和学院的孩子们,他们在这里读书、成长。

我踏入校园,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张伯伯,是我下放前的老邻居,一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文革时期,我亲眼目睹了他被批斗的场景,那时的他,虽然饱受折磨,却依然保持着一份从容和尊严。

“三儿来了,欢迎你来到我们学校。”张伯伯称呼我的小名,他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

“张伯伯,谢谢您。”我有些紧张地回应。

张伯伯看出了我的不安,他笑着说:“别担心,这里的孩子们都很友好。我会带你去班级,介绍给大家。”

我跟随张伯伯来到了班级,他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宣布了我的到来:“同学们,这是新来的云同学,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相处。”

同学们纷纷转过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张伯伯接着说:“为了帮助云同学更快地融入集体,我安排他和小吕同学坐一张桌。”并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我。

小吕,是班上最能打架的孩子,但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敌意,反而带着一丝好奇和友好。

“你好,我是小吕。”他向我伸出了手。

“你好,我是云。”我握住了他的手,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

张伯伯安排好座位后,便离开了教室。我坐在小吕旁边,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这里的环境和我之前的学校很不一样。”我低声对小吕说。其实我想说的是这里有这么好的桌椅、日光灯、暖气,而我们农村的小学一样也没有。

“是啊,这里有点阴暗,但大家都习惯了。”小吕回答,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乐观。

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认真地听讲,偶尔有人举手提问。我逐渐感受到了这个班级的氛围,虽然环境略显压抑,但同学们的热情和友好让我感到温暖。

课间休息时,我和小吕一起走出教室,其他同学也围了上来,好奇地询问我的情况。

“你是从哪里转来的?”一个女同学问道。

“我之前随父母在农村,现在回来了。”我回答。

“农村是什么样的?和这里有什么不同?”另一个同学好奇地问。

我笑了笑,开始向他们描述农村的生活,讲述那里的广阔天地和淳朴的人们。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放松了下来。同学中有些人是随父母下乡过的,大部分是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样的。

等回到教室坐下,小吕就递给我几个玻璃球,说:“给你了,刚才下课时我给你抢来的。”我说:“这可不好吧?。”他大咧咧说就是问谁要几个玻璃球,别人也都会给他,巴结他还来不及呢。我想这城里的孩子还真是和农村不一样啊。

那时,校园生活并非总是平静的,经常有校外的孩子来学校捣乱。

有一次,几个外校的孩子来到我们学校挑衅,甚至对我们的同学出言不逊。

小吕站了出来,他的眼神坚定:“这里是我们的学校,不容许你们来闹事。”

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同学也纷纷站出来,我们团结一致,面对外来的挑衅。

那些挑衅的孩子看到我们团结的样子,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次事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在这个班级的每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融入了这个班级,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尽管学校的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