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学农场劳动—登大孤山 (第1/2页)
吉林大学农场坐落在伊通百家屯,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农场。这些农场的存在,究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还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副食补助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去农场劳动课是必修课,是每个学生大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我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们踏上了前往农场的旅程。金黄色的玉米地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即将挥洒汗水的年轻学子。我们的任务是铲地,也就是放秋拢,这是秋季玉米地的最后一次松土,目的是为了让玉米更好地吸收养分,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季做准备。
秋日的阳光依旧毒辣,尽管已是收获的季节,但太阳的炙烤并未有丝毫减弱。同学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劳动,玉米的叶子锋利如刀,刮在汗水浸透的皮肤上,那种疼痛和瘙痒让人难以忍受。我还记得,当时年级领头的同学是从农村来的知青,他的体力、耐力和经历是我们这些城市应届毕业生所无法比拟的。他的身影在田间地头显得格外矫健,仿佛这片土地就是他的舞台。
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毕竟我也是在农村小学毕业的,经历过农村的艰苦劳动。他打头,我就要第二垅,紧跟着他的步伐。我们之间的竞争仿佛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每一次挥动铲子,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然而,不久我的手上就起了水泡,那是皮肤与粗糙工具长时间摩擦的结果,也是我与这片土地亲密接触的印记。
每次我们铲地到地头,就会回来接替女生的垅。印象中的一条垅几乎没有尽头,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只能铲完一条垅。午饭就在地头解决,简单的食物在劳累后显得格外美味。然后,我们躺在地头休息,身体疲惫,但心灵却异常充实。
午后的阳光依旧炽热,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炙烤。我们的身影在田间地头拉得很长,汗水滴落在泥土里,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我们的笑声、谈话声和铲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劳动画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老茧,那是劳动的勋章,也是成长的见证。我们开始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铲子,如何调整呼吸以节省体力,如何在劳动中找到节奏。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我们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
农场的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体力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坚持和忍耐,学会了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这些经历,如同秋日的阳光,虽然炽热,却也温暖人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当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身体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成就感。我们肩并肩走在回程的路上,谈论着今天的收获,分享着彼此的感悟。农场的劳动,让我们更加珍惜校园的生活,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们劳动的农场很远可以看到一座山 ,当地人称作大孤山,每当收工时,望着这座孤独的山峰,夕阳的余晖洒在山体上,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仿佛在向我招手。
一天收工后,我决定独自去登山,整理好背包,便踏上了这条孤独的登山之旅。虽然有几个同学和好朋友要和我一起去,被我拒绝了,我说我只想一个人去。
起初,路途还算平坦,我沿着蜿蜒的小径,穿梭在田野和茂密的树林间。鸟儿的鸣叫声和树叶的沙沙声伴随着我的脚步,让我感到一种宁静的愉悦。但随着海拔的升高,山路变得陡峭起来,我开始感到有些吃力。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我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喝口水,补充一下体力。
就在我蹬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让我躲避一下 ,我意识到自己误入了爆破采石的警戒区,心中一紧。警械人员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他们发现了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