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推荐语
老舍的北京是地域性的,王朔的北京是开放型的,徐则臣的北京是流动的。
德国将首次出版徐则臣的作品。这个陌生的中国作家的名字丝毫没有妨碍顶级的德国出版社争抢他的书稿,把他定为最亮点的作家推出:他的小说将吸引欧洲年轻的都市读者。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 王竞
北大当然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青年作家,比如徐则臣,他在当下的青年作家中独树一帜,他对北京的书写,眼光独到且有自己的发现。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
徐则臣的小说,自觉地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在对时代生活的沉着、敏锐和耐心的观察中,把握和表现人们复杂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疑难。他的“北京”系列作品,对巨大变革中一个开放性和流动性社会的景观、结构和内在精神作了十分深入的表达,引起了广泛注意。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
好的小说无外乎两种:伟大的虚构或真实到骨头里去。20多岁时我愿意读前者,20多年后我更愿意读后者。这本书属于后者,说的都是那些活得不容易的外地人。除了闭上眼睛睡觉见不到这些人,睁开眼满眼都是。其实我们都是其中一个。很多拍纪录片的人穷尽心机想拍到这些故事,可是做不到。那就读这本《天上人间》吧。
——吴文光(中国纪录片之父,《流浪北京》制作人)
身份焦虑,同一性危机,偏狭可怕的力量,无意义的时间洪流……徐则臣展览的其实正是你、我、他本人,正是我们的日常中国。
——樊国宾(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新北京”:人与城
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
——胡金铨(武侠电影大师,《龙门客栈》导演)
“城”。我写北京,因为我生活在北京已数年,睁开眼就看见它,每天要被迫去接受和拒绝它,即使一夜无梦无知无觉,也是睡在北京的怀抱里,你无法不去面对和思考它。刚来北京,和很多人一样,我把北京看作一个特殊的符号:首都、京城、皇城根儿,政治的大脑和文化的心脏、金灿灿的理想和梦幻之地,我爱北京天安门;现代化的大都市,大亨、乞丐和高楼大厦云集而来,是长衫客奢靡的大沙龙,也是短衣帮夜以继日的淘金地,拉斯蒂涅、陈白露和凡高一起走在大街上。几年之后,我发现北京并非像脸谱一样简单,可以简化成一个象征符号,它不仅仅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但究竟是什么,我又说不好。长久以来的想象和描述把它固化为一个强悍的符号,起码是一个强悍的超稳定的符号系统,其所指的力量如此之大,让你在探寻它的异质性时变得极其困难和缺乏自信,但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窥视欲望。于北京我是个外来者,和我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扎不下根。我对北京一直缺少必要的认同,也因此保持了长久的巨大疑惑。不断地写北京,原因也在于此,只有在不懈地追索北京的故事和细节中,我才能一点点看清这个巨无霸。
“人”。这是所有文学里最大的主题,区别只在于,他生活在这里还是在别处,他的焦虑、疑惑和困境又在哪里。我的很多“人物”都生活在北京,我想知道他们的心思。他们是闯入者、边缘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当他们从故乡来到异乡,从乡村和小城镇来到大都市,从前现代来到后现代,从漫长的乡村文明来到猝不及防的城市文明,他们究竟会怎么想。这一串特定的修饰和限制,也已经使得他们无法再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